***本文提之個股內容供參考,不具投資建議,投資前應評估風險,且自負盈虧***
佛系是無作為,但相信人生有希望。投資理財上,要放棄判斷,但不要放棄賺錢。不管有腦無腦,能賺錢。
佛學是一種生活教育,佛系理財術是一種理財相關生活教育,教育我們應該要有賺錢花錢基本態度,佛系並不是完全不為,不是消極無為,是慾而,身心。
本書(編:零基礎佛系理財術:只要一招,安心賺)雖然花了篇幅講解投資商品實際操作手法,但核心論述是要建立起一個整體思維架構,這個架構起點投資是投資,理財是理財開始,這兩件事情會應金融商品,不能混淆搞錯。
投資起手式 : 有所為,有所不為
詩人説過 : 「你美酒是我毒藥」,不是所有人適合商品,因此你應該碰你熟悉商品,而且種類。反過來説,為要碰熟悉商品呢?這是因為每種商品有遊戲規則,有屬性陷阱。並不是怕你搞不懂這些規則,而是規則多或複雜,你會犯錯,發生虧損。投資道路上,輸為贏,只要減少犯錯(賠錢)機率,提高正確(獲利)機率嗎?
書中告訴讀者,哪些投資商品可以買,哪些不要買,建議如下 :
唯一能打敗大盤只有大盤,所以買ETF能貼著大盤指數往前行進,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個股漲跌所帶來影響,被動而為是佛系重點原則,因此你可以這麼做:
# 無腦買法,傻傻的買0050或0056,買完請忘記。
# 進階買法,台股萬點以下買 0050,可以賺價差,台股萬點以上買0056,可以賺股息。
# 配息,會下市,即使套牢擔心。
買第二間後房子單純了要獲利,只看Location。
# 利率不是保證,只要保險公司獲利或金融海嘯,會降低利率。
# 儲蓄險每個月需繳交保費昂貴,擠壓其他支出,造成生活壓力。
# 金融海嘯到來肯定賠錢,無法達到長期複利效果(台灣每5年會有一次金融海嘯),若想要解約付出鉅額違約金。
設你設定100萬20年儲蓄險或本型,試想20年後100萬價值是不是現在100萬價值要很多,儲蓄20年意義?
# 保險公司收取手續費,銀行要收取手續費,於多扒一層皮。
# 投資保險掛勾,徒增遊戲規則複雜度。
不要相信你認識操作員,因為(1)他跳槽(2)他會收買(3)他你親非故。
利息,可能只比定存高一點點,能打敗通膨,幾無獲利效率。
存錢是保管,存錢不是投資。定存利息比通貨膨脹,連保值談上,註定百分之百賠錢。
看起來不要買比可以買多,不要覺得奇怪,佛系一個哲學「千萬不該懂多」,對抗人性,佛系理財精髓要以簡馭繁,透過讓理財,同時讓生活,。如果懂越多,判斷,失誤會,虧損,。
選修是option,必修是must,上面投資是選修,以下三點理財是必修。
存款金額範圍3個月預備金,2年家庭生活支出額度。
保險不該賺錢目的,而是回到保險本質,是追求保障,不是追求賺錢。基本保險要買,才可安心生活。
安身立命,住用,房地產是保值東西。
佛系理財術,剪除掉專家那一套讓人搞不懂花招之外,同時強調回歸自我人生觀,以下所提出思考乍看之下顛覆,但其理性思維。
# 提倡應該買房人,其實不是不想買,而是想買但買不起,如果房價大家會買,所以這是議題。
# 除非你年老時,或你租不到房子時,你可以拿出足夠錢來買房子,否則沒有棲身風險危機伴隨。
# 租房到老年時,每個月要籌措房租資金是壓力。
# 複利只是數學模型,不是人生,沒有一種商品會保證利率,銀行定存會調降。
# 不能相信「」這兩個字,金融海嘯每隔幾年來一次,只要遇到一次,虧損負報酬花多年報酬才能追回,所以「」不只賺錢,會賠錢。
編:如果手邊突然有一筆錢,例如繼承或存到100萬,該怎麼投資、理財,做資產配置?嫺人提醒,可釐3件事,幫自己確定方向,不管你是想透過購買美股、ETF、指數化投資,或是存股領高股息,還是買債券、基金,投資工具、資產配置買進時機,盤考量。對退休族來説,要小心。
‧ 有資族於投資覺得陌生,或是受過傷投資了,可是最近通貨膨脹,怕手邊好不容易存到100多萬變了。
‧ 有人是儲蓄險保單,或是解掉虧錢投資型保單,因此空出一筆錢。
‧ 有人是退休了,預計會領一筆退休金。
‧ 有人是承到一筆錢,馬上被理專建議購買投資型保單,想知道可不可以。
最近各公司股息發布,是一個時間點思考股息入帳後要如何運用;我自己退休前雖然是金融業上班,剛退休時,市面上可以投資工具研究過一遍,每一步小心。
不管這筆錢金額大小,要做功課是很類,因為目標是,我們希望這筆錢,但是害怕投資有風險,害怕虧錢。
雖然投資短期避免不了震盪和風險,但只要掌握下面3件事,它一些時間,可以看到。
你是希望資產可以成長?還是希望增加現金流?這兩者違背,但有迷思。
延伸閱讀…
能幫助你100萬或是一筆錢能夠成長工具,主要追蹤股市大盤指數化投資,或是有人稱市值投資、總報酬投資,在台灣可以投資一檔ETF、但並不是所有ETF,而是像下表中這些需要人選股,被動投資幫你買下全市場商品。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可以投資工具有:
‧ 全球市場股票:具備有分散性,會有集中投資某個國家風險。
‧ 美國股市:美國是全球股票市場,因此是許多人選擇,你可以只投資美國前500企業。
‧ 台灣股市:雖然台灣50只包含台灣股市市值70%,但具有代表性。上表大家熟悉、規模0050做範例,但你可以投資基本上是,但是費用率富邦台50(006208)。
雖然這些工具配息,但是過去歷史年化投資報酬率可以8%以上,所以説,股票還是抗通膨投資工具。找大型證券公司詢問,可以投資上面所有商品,小額定期定額問題。
有人會説,像是2022年,美國股市和台灣股市有20%上下跌幅,所以一點安全。指數投資並不是沒有風險,但這個批評只看到短期,而指數投資關鍵是要能持有。如果能夠持有20年、30年,股市是,由過去歷史資料顯示,虧損機率趨近於零。
那如果步入中年後,你擔心未來有20年、30年呢?股票還是資產要成長工具,你要做是不要all in股票,要透過資金比例配置來控制投資風險,而不是投資。
指數投資是股神巴菲特支持投資方式,在台灣有大學教授採用這個方式,因為這個方式、人人可以照做,並且得到接近市場報酬成果。
雖然有人會説,台股有許多投信發行共同基金績效比0050、006208,不過我個人沒有選擇原因是覺得選擇基金和選擇個股差不多困難,例如我2017年剛退休時差一點投資當時美國基金績效第一名「摩根士丹利美國增長基金」,但是它後來2022年一度跌了50%以上,大盤跌得多,名列前茅基金會如此震盪,那不要傷腦筋選基金,跟著大盤得到報酬,反而是人可以不用進進出出、可以安心持有選擇,若能持有,100萬是有可能10年後翻成2、3倍。
下面表上國泰00878和元0056,是大家能詳高股息ETF。0056來説,有時能有超過7%配息率,於是投資100萬一年可能可以領到7萬多股息,對很多人來説有吸引力。
‧ 股息於報酬,過去10年投資0056累積出來錢是投資0050、006208一大截。如果你喜歡配息而不介意這一點,那什麼可以。
‧ 股息於風險:00562022年熊市中跌了18%,因此還是要考慮資金做好配置。
至於00878,因為推出時間,沒有長期報酬率資料,2022年熊市中它虧損是9.86%,於0056和0050。
至於存個股呢?像是如果重壓金融股,2023年玉山金和華南金配息差不多是腰斬,我自己有存股,但是我注重投資產業分散,而如果資金只是100多萬元,要分散個股投資,建議避免。
股息股票ETF之外,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因為升息,美國公債、公司債配息提高,債券投資瞬間門。有一筆錢時候,配置一些債券上,符合現金流投資目的,可以分散集中投資股票市場風險。詳細請見之前關於債券投資專欄文章。
如果只有100萬,能做資產配置嗎?可以,是思考問題,這樣可以避免,全部投入同一種商品,結果受傷,例如像是台積電讓70萬人2023年初套牢。
延伸閱讀…
有一筆錢,要如何思考投資分配比例?
那100或是110減去年齡,於是你可以投資股票比例,例如40歲人如果有100萬,那建議60萬到70萬投資股票ETF,剩下部分可以投資債券、放一點定存作為預備金。定存台幣定存之外,可以考慮一部分放利率美金定存,雖然美金有匯率風險,但全部持有台幣是風險,像是現在日幣貶值日本人出國應該會覺得有點貴。
你可以這筆錢加入你資產,例如本來有500萬,多100萬加進去,這總數600萬來計算上面説股債(和部分定存)應該配置比例,這個數字來決定要投入多少到股、債(或定存)當中。
有一筆錢時候,很掉資金配置,是銀行理專可能注意到你户頭有閒錢了,來建議你買些銀行正在主推產品,要提醒像是投資型保單是過去幾位讀者我分享買了後後悔,我離開金融業後解掉了,一則複雜、人瞭解,説費會吃掉報酬率,建議三思。
你可能因為一些話題而想要把握時機,例如2023年各大媒體報導債券投資機會,建議是資金分配為前提來決定投入金額,不管是股票市場,或是影響債券市場利率是預測,資產配置可以降低選錯邊站風險。
你可能聽過,許多研究顯示,單筆投入,,因為20、30年來説,單筆投入報酬率勝過定期定額。不過,如果萬一2022年初市場時候150元單筆買進0050,到2023年5月初,帳上虧損20%以上,時間內心情可能平復。
我自己因為保守,所以選擇定期定額方式投入,雖然有扣過150元價位,但有買過97.5元0050,同期間加上股利後差不多打平。定期定額可能虧損,而且來説筆投入報酬率機率是。但定期定額可以維持心理穩定度,降低中斷投資可能性。
張先生50歲單身;
任職:主廚
月入:40,000元;
支出:28,000元;
現金: 100萬元;
強積金:現有35萬元,月供3,000元;
理財目標:期望60歲退休,應付每月25,000元支出。
讀者深知理財規劃開始理想道理,不過,並非人人做到。
任職主廚張先生例,過去沒有理財規劃概念,近日因為工作壓力大、工時長,萌生提早退休想法,希望退休後生活質素不變,可應付每月25,000元開支。
目前,其總資產包括100萬元現金及35萬元強積金(MPF),若每月開支25,000元計,零收入狀態下,退休基金於四年半耗盡,因此提早退休計,並不實際可行。
張先生例子所見,其資產存放銀行,筆者建議他70萬元投放收息債券基金,5釐年回報、滾存期十年推算,滾存至110萬元;餘下30萬元現金作為流動儲備,以備不時需。
扣除租金開支12,000元及16,000元生活開支,張先生每月會剩餘12,000元,沒有其他流動資金需求前設下,他可考慮月供10,000元方式,投放10年期投資相連產品,爭取回報。8釐年回報目標,滾存十年,預計帶利有180萬元。
張先生明白,投連壽險保單價值會受到投資風險及市場波動影響,投資回報可能會波動,出現虧損,然而,今次透過每月定期供款,利用了成本法,降低短期市場波動整體回報影響。
另於張先生無任何醫療、危疾保障,筆者建議他投保自願醫保基本計劃,每月保費約1,000元,每年度保障額42萬元,為自己做好基本保障之餘,每個課税年度可作税務扣除保費上限8,000元,亦可減輕税務負擔。
強積金組合方面,張先生現時每月供款3,000元計,如果積金局數據,由2000年12月制度實施直至今年9月年率化回報4.4釐推算,張先生年屆60歲時,其強積金資產可增至80萬元。
何謂投資?何謂理財?想透過財務產品手頭資金增值,相信是很多人希望,年紀大多進取,反而投資和理財,是投機概念混淆,希望短時間賺錢,背後承擔風險,是損失。今期讀者Candy是重訪個案,她應否購買自住物業而,兩年多後今日,Alvin發現她理財目標大,當日個人需要出發她,今天多了想「賺錢」危險想法,顯得有點迷失。
兩年多前見Candy,她只有一個目標,希望買入一個港鐵上蓋心儀單位。Candy因工作緣故,接觸到該樓盤附近社區,喜歡那裡環境,所以很希望買入該樓盤單位,當時樓盤是樓花,預計2018年入夥,而當時Alvin結論是,他們賣出自住物業加上擁有資產,有能力買入安樂窩,所以既然喜歡及有自住需要,是可以買入。今次AlvinCandy見面前估計,很可能她有了下一步人生規劃,但原來並非如此。
Candy當年放棄了買入心儀物業,討論後,Alvin認為原因是她想買入物業初心改變,最初希望擁有一個心儀單位自住,變為期望保留現有物業自住同時,能夠多買一個單位投資,期望中獲利,但資金,只能等待價格買入,結果是不到了。回想當日決定是是錯?於初心,考慮因素,錯,只有Candy能回答自己。
今天Candy見面,她問題直接,便是如何5年內,手頭上100萬元現金滾存到200萬元。不要討論什麼工具,計算,5年時間,100萬變成200萬,代表每年回報要達到近15%,不是沒可能,只是風險。
Alvin過去見過數百位讀者和其他獨立理財諮詢個案,中理解Candy這兩年多心理歷程。因為最初想法不能實行,後Candy開始胡思想,期望能夠一步登天,追回過去損失或是賺金錢。這種狀態下,除非運氣,否則到頭來求成導致面衝擊,做錯決定機會率可能是百分百。所以,Alvin她分析如何建構一個適合她風險和期望投資理財組合。
第一部份是保存應急流動現金,大約於36個月日常支出金額,6萬12萬元,後處理人身風險保障,包括人壽、醫療和危疾保障。不過,Candy因工作環境影響,見到長者因病早逝,壽命於統計處公佈預期壽命,因此她認定人壽命。到今天見面,她如説出她另一負面想法,她心底抗拒任何保險產品,這她不夠專業理財顧問溝,令她產生了壞印象,覺得保險全都是騙人。
Alvin她解釋,千萬不要因為別人行為而令自己失去應有保障,而她身社工,工作需要面很多患病長者,她應該明白「有病但無錢醫」,加上今天社會,人,而且醫療發達,很多絕症變成病患,需要治療和醫療支出,所以Alvin提醒她,應要認真瞭解問題及處理人身風險保障,後考慮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