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g Kong
  • Daily

【利貞小貸公司掛牌】融资杠杆监管与小额贷款公司 |严控资金来源 |覆盖率 |

11 月 3, 2022 公司

  图为天津市武清区女企业家石永苓(左)和农户在大棚内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多年前,石永苓和丈夫一起靠着2万元的小额贷款在天津建起蔬菜大棚,从种菜开始逐步走上致富路。李 然摄(新华社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小额贷款公司从业者说得最多的词就是“尴尬”。被误解为非法放贷公司,尴尬;大众对行业本身有成见,招不来欣赏的应聘者,尴尬;小贷公司究竟是一般工商企业还是金融机构?身份不明,普惠金融机构的配套政策没有充分享受到,十分尴尬!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小贷行业的“生长”就已经停滞,2021年以来,不少小贷公司拟被当地认定为“失联”或“空壳”。小额贷款公司到底怎么了?出路在哪里?听听小贷公司从业者的心声。

  “我们实在是太尴尬了。”河南登封市金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佳黎对记者说。不仅是陈佳黎,在采访多位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者的过程中,“尴尬”是他们重复最多的字眼。

  2005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起步。2008年,《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发。小额贷款公司被定义为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监管,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指导意见明确,设立小贷公司的政策目标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从试点启动至今的10余年来,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从顶峰时的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下降至2020年末的7000余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行业呈现逐年萎缩态势。

  曾肩负服务小微、服务“三农”,补充传统金融供给重任,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小贷公司,何以沦落至如今的尴尬境地?

  尴尬何来

  声誉不好身份不明

  小贷公司究竟尴尬在哪儿?

  “去外面做业务的时候,我们明明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却经常被当成是非法放高利贷的。”一位小贷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名声”不好,让他们感到尴尬。

  这就引发了两个问题:其一是业务不好做。“我们给客户介绍贷款产品、告诉客户贷款利率之后,客户经常是将信将疑。”这位工作人员说,客户会怀疑我们是不是正规机构,是不是在放贷的时候还会有“砍头息”,或者有其他隐性费用。往往要经过好几轮解释之后,客户才能放下心来。

  其二是招人“不愿来”。“经常是我们看上的优秀求职者不愿意来。”陈佳黎说,还有来了以后被误解为进入的是高利贷行业,父母死活不让孩子来上班的。到后来,我们只好放宽标准,只要有愿意来的,先来工作再说。

  “名声”问题的根源,除了非法机构假借“小贷公司”之名、劣币驱逐良币之外,小贷公司身份不明是其中的关键。从试点之初至今,小贷公司的身份一直没有得以明确——小贷公司究竟是一般工商企业还是金融机构?这是小贷公司屡遭尴尬的根源。

  “如果说我们不是金融机构,除了不能吸收存款,我们开展的业务实质上和金融机构一样;如果说我们是金融机构,却并不适用针对金融机构的政策。”一位小贷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监管部门对于小贷公司有杠杆率、经营区域等多方面严格的限制措施,各地对小贷公司的管理也是归口地方金融局,实际上小贷公司在被当成金融机构监管。但在办理各种手续时,小贷公司的身份又成了一般工商企业。

  比如,金融机构在放贷时进行房产抵押、土地质押是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的合理有效手段,但国内部分小贷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却受到了区别对待。2012年出台的《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登记的意见》中明确,经省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等可以作为放贷人申请土地抵押登记。但在具体操作中,部分地方仍以小贷公司没有金融许可证为由,拒绝其办理抵押手续。

  又如,监管部门要求小贷公司严格按照“五级分类”计提损失拨备,但税务部门对小贷公司“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计提损失拨备税前扣除却不予以认可,而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计提损失拨备可以按照“五级分类”在税前扣除。

  与金融机构相比,小贷公司普惠金融的免税“门槛”也要高得多。2017年1月起,《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对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其中提到的小额贷款,是指单笔且该农户贷款余额总额在1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而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发放100万元及以下贷款的利息收入均可免征增值税。

  “因为身份不明,导致不同部门、不同地方对小贷公司身份的认知不同,这对小贷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困扰。”广德东方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芮峰对记者表示。例如,因为对小贷公司的身份认知不同——有的地方认为是一般工商企业,有的地方认为属于金融机构,小贷公司在境外融资时是否适用于宏观审慎规则下的全口径模式,不同省份的相关部门就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们只希望有个相对公平的发展环境。”芮峰认为,与银行相比,全国大多数小贷公司依靠自有资金运营,资金成本比银行要高得多,平均下来高达6%以上。近两年,市场贷款利率持续下降,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小贷公司的贷款利率也随之下降,但成本却降不下来,挤压的正是小贷公司的利润。顺应利率市场化竞争,为实体经济客户降低融资成本也符合小贷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影响了小贷行业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优胜劣汰

  萎缩态势可能持续

  “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们还计划继续做大规模。但今年,我们的计划就相对保守,与2019年底的贷款规模基本持平就行。”陈佳黎说。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带来的冲击,小贷公司发展环境更为艰难。多位小贷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当企业成长停滞不前的时候,员工收入就难以增长,上升空间受限,小贷公司面临的招人、用人困境就会雪上加霜。

  截至2020年上半年,23家新三板挂牌小贷公司中,共有16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有的甚至下滑幅度超过50%;其中12家净利润同比下滑。去年,更有多家新三板小贷公司宣布终止挂牌。

  今年以来,湖南、河南、天津、山东、辽宁、广东等地均对辖区内“失联”或“空壳”类小贷公司开展了排查,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小贷公司拟被认定为“失联”或“空壳”,这些公司将被取消业务资质或失去试点资格。在小贷行业从业者眼中,这并不意外。

  在大多数从业者眼中,从2015年开始,小贷行业的“生长”已经停滞。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10家。原银监会普惠金融部的摸底调查显示,到2015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10928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还显示,小贷公司贷款余额在2015年末迅速扩张至9412亿元后,于2017年“触顶”,达到9799亿元。

  “2015年可以说是行业的分水岭。”芮峰介绍,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间,是小贷行业迅速发展的成长期。行业成长初期,大家都是抱着美好的商业憧憬和普惠金融的情怀进入小贷行业;大约在2013年,小贷行业开始出现分化迹象;到了2015年,“历经10年,没有一家小贷公司成功转型为村镇银行”。芮峰说,这块无形的“天花板”让很多小贷行业投资者在彼时就无法看清小贷公司的成长空间了。

  2015年至今,小贷行业优胜劣汰加剧,洗牌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关于2015年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一些省份超过1/3的小贷公司不能正常营业。伴随行业的“分水岭”,小贷行业也走到了从业人数的转折点。2015年,从业人员有11.73万人,而2020年末,小贷公司从业人员数仅为7.22万人。

  受疫情影响,小贷公司生存环境雪上加霜,萎缩速度在2020年明显加快。央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四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118家。仅一年时间里,小额贷款公司就减少了433家。

  据一位资深从业者估算,到2021年初,还能正常经营运转、良性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能不足行业的三分之一,这种萎缩态势可能仍将持续。

  此前,上海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会长杨国平对小贷公司的发展还比较乐观,2013年,他在陆家嘴论坛上曾提出建议,可以在小贷公司中挑选一些质量比较高的,转成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以往之所以乐观,是建立在‘行业发展环境改善、各项配套政策完善’愿景上的。”杨国平说,然而,近年来,小贷行业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各项政策也迟迟没有到位。虽然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小贷行业需求仍然很大,“但若发展环境没有大的变化,我对小贷公司的发展前景表示谨慎”。杨国平说。

  尴尬何解

  图为天津市武清区女企业家石永苓(左)和农户在大棚内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多年前,石永苓和丈夫一起靠着2万元的小额贷款在天津建起蔬菜大棚,从种菜开始逐步走上致富路。李 然摄(新华社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小额贷款公司从业者说得最多的词就是“尴尬”。被误解为非法放贷公司,尴尬;大众对行业本身有成见,招不来欣赏的应聘者,尴尬;小贷公司究竟是一般工商企业还是金融机构?身份不明,普惠金融机构的配套政策没有充分享受到,十分尴尬!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小贷行业的“生长”就已经停滞,2021年以来,不少小贷公司拟被当地认定为“失联”或“空壳”。小额贷款公司到底怎么了?出路在哪里?听听小贷公司从业者的心声。

  “我们实在是太尴尬了。”河南登封市金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佳黎对记者说。不仅是陈佳黎,在采访多位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者的过程中,“尴尬”是他们重复最多的字眼。

  2005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起步。2008年,《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发。小额贷款公司被定义为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监管,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指导意见明确,设立小贷公司的政策目标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从试点启动至今的10余年来,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从顶峰时的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下降至2020年末的7000余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行业呈现逐年萎缩态势。

  曾肩负服务小微、服务“三农”,补充传统金融供给重任,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小贷公司,何以沦落至如今的尴尬境地?

  尴尬何来

  声誉不好身份不明

  小贷公司究竟尴尬在哪儿?

  “去外面做业务的时候,我们明明是正规的金融机构,却经常被当成是非法放高利贷的。”一位小贷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名声”不好,让他们感到尴尬。

  这就引发了两个问题:其一是业务不好做。“我们给客户介绍贷款产品、告诉客户贷款利率之后,客户经常是将信将疑。”这位工作人员说,客户会怀疑我们是不是正规机构,是不是在放贷的时候还会有“砍头息”,或者有其他隐性费用。往往要经过好几轮解释之后,客户才能放下心来。

  其二是招人“不愿来”。“经常是我们看上的优秀求职者不愿意来。”陈佳黎说,还有来了以后被误解为进入的是高利贷行业,父母死活不让孩子来上班的。到后来,我们只好放宽标准,只要有愿意来的,先来工作再说。

  “名声”问题的根源,除了非法机构假借“小贷公司”之名、劣币驱逐良币之外,小贷公司身份不明是其中的关键。从试点之初至今,小贷公司的身份一直没有得以明确——小贷公司究竟是一般工商企业还是金融机构?这是小贷公司屡遭尴尬的根源。

  “如果说我们不是金融机构,除了不能吸收存款,我们开展的业务实质上和金融机构一样;如果说我们是金融机构,却并不适用针对金融机构的政策。”一位小贷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监管部门对于小贷公司有杠杆率、经营区域等多方面严格的限制措施,各地对小贷公司的管理也是归口地方金融局,实际上小贷公司在被当成金融机构监管。但在办理各种手续时,小贷公司的身份又成了一般工商企业。

  比如,金融机构在放贷时进行房产抵押、土地质押是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的合理有效手段,但国内部分小贷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却受到了区别对待。2012年出台的《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土地登记的意见》中明确,经省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等可以作为放贷人申请土地抵押登记。但在具体操作中,部分地方仍以小贷公司没有金融许可证为由,拒绝其办理抵押手续。

  又如,监管部门要求小贷公司严格按照“五级分类”计提损失拨备,但税务部门对小贷公司“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计提损失拨备税前扣除却不予以认可,而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计提损失拨备可以按照“五级分类”在税前扣除。

  与金融机构相比,小贷公司普惠金融的免税“门槛”也要高得多。2017年1月起,《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对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其中提到的小额贷款,是指单笔且该农户贷款余额总额在1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而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发放100万元及以下贷款的利息收入均可免征增值税。

  “因为身份不明,导致不同部门、不同地方对小贷公司身份的认知不同,这对小贷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困扰。”广德东方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芮峰对记者表示。例如,因为对小贷公司的身份认知不同——有的地方认为是一般工商企业,有的地方认为属于金融机构,小贷公司在境外融资时是否适用于宏观审慎规则下的全口径模式,不同省份的相关部门就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们只希望有个相对公平的发展环境。”芮峰认为,与银行相比,全国大多数小贷公司依靠自有资金运营,资金成本比银行要高得多,平均下来高达6%以上。近两年,市场贷款利率持续下降,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小贷公司的贷款利率也随之下降,但成本却降不下来,挤压的正是小贷公司的利润。顺应利率市场化竞争,为实体经济客户降低融资成本也符合小贷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影响了小贷行业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优胜劣汰

  萎缩态势可能持续

  “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们还计划继续做大规模。但今年,我们的计划就相对保守,与2019年底的贷款规模基本持平就行。”陈佳黎说。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带来的冲击,小贷公司发展环境更为艰难。多位小贷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当企业成长停滞不前的时候,员工收入就难以增长,上升空间受限,小贷公司面临的招人、用人困境就会雪上加霜。

  截至2020年上半年,23家新三板挂牌小贷公司中,共有16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有的甚至下滑幅度超过50%;其中12家净利润同比下滑。去年,更有多家新三板小贷公司宣布终止挂牌。

  今年以来,湖南、河南、天津、山东、辽宁、广东等地均对辖区内“失联”或“空壳”类小贷公司开展了排查,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家小贷公司拟被认定为“失联”或“空壳”,这些公司将被取消业务资质或失去试点资格。在小贷行业从业者眼中,这并不意外。

  在大多数从业者眼中,从2015年开始,小贷行业的“生长”已经停滞。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10家。原银监会普惠金融部的摸底调查显示,到2015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10928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还显示,小贷公司贷款余额在2015年末迅速扩张至9412亿元后,于2017年“触顶”,达到9799亿元。

  “2015年可以说是行业的分水岭。”芮峰介绍,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间,是小贷行业迅速发展的成长期。行业成长初期,大家都是抱着美好的商业憧憬和普惠金融的情怀进入小贷行业;大约在2013年,小贷行业开始出现分化迹象;到了2015年,“历经10年,没有一家小贷公司成功转型为村镇银行”。芮峰说,这块无形的“天花板”让很多小贷行业投资者在彼时就无法看清小贷公司的成长空间了。

  2015年至今,小贷行业优胜劣汰加剧,洗牌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关于2015年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一些省份超过1/3的小贷公司不能正常营业。伴随行业的“分水岭”,小贷行业也走到了从业人数的转折点。2015年,从业人员有11.73万人,而2020年末,小贷公司从业人员数仅为7.22万人。

  受疫情影响,小贷公司生存环境雪上加霜,萎缩速度在2020年明显加快。央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四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118家。仅一年时间里,小额贷款公司就减少了433家。

  据一位资深从业者估算,到2021年初,还能正常经营运转、良性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能不足行业的三分之一,这种萎缩态势可能仍将持续。

  此前,上海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会长杨国平对小贷公司的发展还比较乐观,2013年,他在陆家嘴论坛上曾提出建议,可以在小贷公司中挑选一些质量比较高的,转成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以往之所以乐观,是建立在‘行业发展环境改善、各项配套政策完善’愿景上的。”杨国平说,然而,近年来,小贷行业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各项政策也迟迟没有到位。虽然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小贷行业需求仍然很大,“但若发展环境没有大的变化,我对小贷公司的发展前景表示谨慎”。杨国平说。

  尴尬何解

路透北京11月3日 – 随着趣店QD.N高调上市,一直只顾埋头赚钱的现金贷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尤其“暴利+暴力催收”的野蛮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从严监管已经如箭在弦。业内人士建议,在持牌经营的总体监管思路下,可以尝试“弹性”的牌照监管,为新型业务发展提供空间;同时细化利率监管,真正落实金融服务的“普”和“惠”。

业内人士并指出,现金贷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银行、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资金以“助贷”模式源源不断“输血”的支持,因此管控资金来源控制杠杆率、穿透识别资金的最终供给者也是必要之举。

“现在很多做分期、现金贷的公司,监管来的时候说自己是金融科技,说钱是其它机构的,不应该受到监管。但事实上是否应受监管不该看资金来源,而是看它承担的责任,…比如钱是银行的,但这个机构承担兜底责任,就应该认定它做的是金融业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称。

他指出,当前快速扩张的现金贷业务虽然单笔金额不大,但覆盖的人群很广且均为弱势群体,事实上已具备系统重要性的特点;而目前非持牌机构多如牛毛,一定程度上的确弥补了金融服务的空白。因此建议在持牌经营的监管思路下,厘清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的区别,规范各自的业务边界、权利、责任及义务。

“对持牌和非持牌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规则与统一持牌相比,更适宜市场现状,”他认为,互联网现金贷平台应定位于做银行的助贷机构,依托自身的技术帮助银行将其零售端下沉到依靠传统风控技术所不能触及的客户,不承担违约和坏账风险,不对贷款进行定价管理,只收取服务费。

“真正的(贷款)利率和风险应该由金融机构制定和承担,现金贷平台活下来的核心是它所拥有的科技能力,现在很多平台很大的成本在推广上,聚焦于技术反而让他们的投入更少。”尹振涛称。

一家位于行业前列的P2P公司高管也指出,即便是持牌监管也可以有“弹性”,如可以将牌照分成强监管和弱监管两类,对于新兴和创新型行业可以采取弱监管促进其发展,比如在一个省备案试点,当资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或者业务规模开始跨省扩张,再申请强监管牌照。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9月中旬表示,普惠金融必须依法合规开展业务,要警惕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违规和欺诈行为,凡是搞金融的都要持牌经营和纳入监管。

自称金融科技公司、实则在线小额贷款公司的中国趣店10月中旬在美国上市首日股价劲扬48%,估值高达116.7亿美元;但随即就因现金贷的业务模式、坏账率存低估等遭到市场质疑,股价一度跌破发行价24美元,目前最新报25.27美元。

今年4月底在纽约上市的另一家中国小额贷款公司–信而富XRF.N最新报7.92美元,较发行价6美元高出32%,股价最高点是10月17日触及的12.86美元;2015年12月在纽约挂牌的宜人贷YRD.N最新报42.55美元,股价最高点是10月18日触及的53.49美元,该公司因主要面向中国优质城市白领人群提供信用借款服务,而非趣店等互联网现金贷平台瞄准的蓝领群体,因此逾期率和坏账率相对可控。

**细化利率监管**

除了牌照问题,现金贷的高利率也一直为市场诟病,拉高坏账风险的同时亦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价格限制也很可能是监管的重点。

以趣店为例,若借款3,500元、期限为一个月,则到期还款金额为3,605元(趣店APP显示105元均为服务费),计算得月息为3%,若以单利计算,年化利率为36%,这正好是中国金融监管当局设定的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但事实上,作为互联网现金贷平台的头部机构,背靠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评分系统作为风控的主要手段,趣店的贷款利率在行业中已经属于较低水平。

“现金贷现在都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但实际上只有‘普’而没有‘惠’。在利率方面,要考虑借款人是否能够承担,不能只着眼于提供金融服务,还要惠及于借款人。”他称。

一位接触过多家现金贷平台的私募高管认为,实际利率在50%以上的消费贷平台其经营模式就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因其逻辑就是忍受比较高的坏账率,因此利率要高到足以覆盖不良率。“而利率高到70%、100%以上,这种经营模式就是完全不看了,来了就借,不行就爆坏账。“

他透露曾接触过一些排名靠前的平台,给融资方的成本在40%左右,获得资金的成本在10%,获客成本在10%,再扣掉10%左右的不良率,实际获利空间在10%左右。

上述P2P公司高管也指出高利率现金贷的不可持续性。

“有不少现金贷企业找过来,但我们是绝对不会给这样的机构提供资金的,这样的模式很难持续下去,”他称,“高利率对标的人群长期靠现金贷生存,以100%甚至更高的利息去还钱,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富人呢,肯定是越来越穷,因此这个市场可能很快会消失掉。”

中国银监会4月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确保出借人资金来源合法,禁止欺诈、虚假宣传。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有关规定,不得违法高利放贷及暴力催收。

根据2015年9月实施的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据国内媒体–证券日报此前报导,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下发的《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补充说明》中指出,在清理整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平台利率畸高,依靠暴利覆盖风险、暴力催收等问题。

**管控资金来源**

不过,互联网平台公司现金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并不仅局限于高利率及暴力催收引发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性及社会影响。业内人士指出,现金贷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不仅是其商业逻辑得到认可,还有传统金融机构向零售转型、网贷行业向小额资产转型的推动;这些机构通过助贷的模式为现金贷平台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因此,互联网现金贷平台公司的经营风险是否会传导以及波及的影响面有多大,是否有可能引致系统性风险,均值得考量。

以趣店为例,根据其招股说明书,为其提供资金的机构合作方包括银行、信托、消费金融公司和P2P公司。今年1-6月,在其高达382亿人民币的交易总额中,其中55.4%的资金是由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即约211.6亿元,其余约170亿资金由其自有资金提供。

而趣店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抚州与赣州的两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相关主管部门批准这两家小贷公司的信贷额度分别为30亿元和27亿元。

也就是说,通过助贷模式,趣店以两家网络小贷公司19亿的资本金,在今年上半年就撬动了逾200亿元的资金。

路透北京11月3日 – 随着趣店QD.N高调上市,一直只顾埋头赚钱的现金贷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尤其“暴利+暴力催收”的野蛮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从严监管已经如箭在弦。业内人士建议,在持牌经营的总体监管思路下,可以尝试“弹性”的牌照监管,为新型业务发展提供空间;同时细化利率监管,真正落实金融服务的“普”和“惠”。

业内人士并指出,现金贷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银行、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资金以“助贷”模式源源不断“输血”的支持,因此管控资金来源控制杠杆率、穿透识别资金的最终供给者也是必要之举。

“现在很多做分期、现金贷的公司,监管来的时候说自己是金融科技,说钱是其它机构的,不应该受到监管。但事实上是否应受监管不该看资金来源,而是看它承担的责任,…比如钱是银行的,但这个机构承担兜底责任,就应该认定它做的是金融业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称。

他指出,当前快速扩张的现金贷业务虽然单笔金额不大,但覆盖的人群很广且均为弱势群体,事实上已具备系统重要性的特点;而目前非持牌机构多如牛毛,一定程度上的确弥补了金融服务的空白。因此建议在持牌经营的监管思路下,厘清持牌机构和非持牌机构的区别,规范各自的业务边界、权利、责任及义务。

“对持牌和非持牌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规则与统一持牌相比,更适宜市场现状,”他认为,互联网现金贷平台应定位于做银行的助贷机构,依托自身的技术帮助银行将其零售端下沉到依靠传统风控技术所不能触及的客户,不承担违约和坏账风险,不对贷款进行定价管理,只收取服务费。

“真正的(贷款)利率和风险应该由金融机构制定和承担,现金贷平台活下来的核心是它所拥有的科技能力,现在很多平台很大的成本在推广上,聚焦于技术反而让他们的投入更少。”尹振涛称。

一家位于行业前列的P2P公司高管也指出,即便是持牌监管也可以有“弹性”,如可以将牌照分成强监管和弱监管两类,对于新兴和创新型行业可以采取弱监管促进其发展,比如在一个省备案试点,当资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或者业务规模开始跨省扩张,再申请强监管牌照。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9月中旬表示,普惠金融必须依法合规开展业务,要警惕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违规和欺诈行为,凡是搞金融的都要持牌经营和纳入监管。

自称金融科技公司、实则在线小额贷款公司的中国趣店10月中旬在美国上市首日股价劲扬48%,估值高达116.7亿美元;但随即就因现金贷的业务模式、坏账率存低估等遭到市场质疑,股价一度跌破发行价24美元,目前最新报25.27美元。

今年4月底在纽约上市的另一家中国小额贷款公司–信而富XRF.N最新报7.92美元,较发行价6美元高出32%,股价最高点是10月17日触及的12.86美元;2015年12月在纽约挂牌的宜人贷YRD.N最新报42.55美元,股价最高点是10月18日触及的53.49美元,该公司因主要面向中国优质城市白领人群提供信用借款服务,而非趣店等互联网现金贷平台瞄准的蓝领群体,因此逾期率和坏账率相对可控。

**细化利率监管**

除了牌照问题,现金贷的高利率也一直为市场诟病,拉高坏账风险的同时亦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价格限制也很可能是监管的重点。

以趣店为例,若借款3,500元、期限为一个月,则到期还款金额为3,605元(趣店APP显示105元均为服务费),计算得月息为3%,若以单利计算,年化利率为36%,这正好是中国金融监管当局设定的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但事实上,作为互联网现金贷平台的头部机构,背靠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评分系统作为风控的主要手段,趣店的贷款利率在行业中已经属于较低水平。

“现金贷现在都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但实际上只有‘普’而没有‘惠’。在利率方面,要考虑借款人是否能够承担,不能只着眼于提供金融服务,还要惠及于借款人。”他称。

一位接触过多家现金贷平台的私募高管认为,实际利率在50%以上的消费贷平台其经营模式就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因其逻辑就是忍受比较高的坏账率,因此利率要高到足以覆盖不良率。“而利率高到70%、100%以上,这种经营模式就是完全不看了,来了就借,不行就爆坏账。“

他透露曾接触过一些排名靠前的平台,给融资方的成本在40%左右,获得资金的成本在10%,获客成本在10%,再扣掉10%左右的不良率,实际获利空间在10%左右。

上述P2P公司高管也指出高利率现金贷的不可持续性。

“有不少现金贷企业找过来,但我们是绝对不会给这样的机构提供资金的,这样的模式很难持续下去,”他称,“高利率对标的人群长期靠现金贷生存,以100%甚至更高的利息去还钱,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富人呢,肯定是越来越穷,因此这个市场可能很快会消失掉。”

中国银监会4月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确保出借人资金来源合法,禁止欺诈、虚假宣传。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有关规定,不得违法高利放贷及暴力催收。

根据2015年9月实施的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据国内媒体–证券日报此前报导,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下发的《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补充说明》中指出,在清理整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平台利率畸高,依靠暴利覆盖风险、暴力催收等问题。

**管控资金来源**

不过,互联网平台公司现金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并不仅局限于高利率及暴力催收引发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性及社会影响。业内人士指出,现金贷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不仅是其商业逻辑得到认可,还有传统金融机构向零售转型、网贷行业向小额资产转型的推动;这些机构通过助贷的模式为现金贷平台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因此,互联网现金贷平台公司的经营风险是否会传导以及波及的影响面有多大,是否有可能引致系统性风险,均值得考量。

以趣店为例,根据其招股说明书,为其提供资金的机构合作方包括银行、信托、消费金融公司和P2P公司。今年1-6月,在其高达382亿人民币的交易总额中,其中55.4%的资金是由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即约211.6亿元,其余约170亿资金由其自有资金提供。

而趣店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抚州与赣州的两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相关主管部门批准这两家小贷公司的信贷额度分别为30亿元和27亿元。

也就是说,通过助贷模式,趣店以两家网络小贷公司19亿的资本金,在今年上半年就撬动了逾200亿元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