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我第一次去美國。在完全沒有熟識半個人的狀況下來到美國。也許是命中註定,我遇見了我人生的導師,一位猶太富翁。後來我才知道,這位富翁並不是「普通人」。
他並不是一般「白手起家」的有錢人。他出身頗富歷史的豪門,到他已是第3代,是貨真價實的「有錢人」。
像這種真正的有錢人,為了避免財富縮減,得以永續傳承給子孫,他們必須擁有許多維持財富的知識。而這不單純只是簡單的訣竅(know-how),而是只有真正的有錢人才能了解「對於金錢的思考模式」(投資腦)。
我的師父對金錢的思考模式,我認為稱它為「哲學」也不為過。在與他相處的過程中,他教導我許多事。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有錢人的思考方式具有「共通點」,這就是為甚麼我會將「投資腦」(編按:本書日文原名)設成是標題的原因。而這些想法,對我後來的人生有了很重大的影響。
橡皮筋法則
過去我曾經因為買賣「白銀」而大賺一筆。
那是因為我的師父有一段時間持續買入白銀,所以我也模仿他,從2000年左右開始持續買進。
從那時開始過了10年,我師父開始賣出白銀,我也跟著賣出。結果是白銀的價格比起2000年的當時漲了4倍。
補充說明一下,我的師父從1992年就開始買入白銀。
如果是從1992年來計算的話,白銀的價格其實是漲了5倍。
有一天我問我師父:「您是怎麼看懂這個市場的?」
聽了我的問題,師父回答:
「不是我看懂這個市場。只是當時白銀的市場價格低於它本身應有的價值,所以我進場買入。而現在白銀的價格已經高於它本身的價格,所以我才把它賣出。我只是做了理所當然的事啊!」
師父又接著說:
「投資家重視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因為價值是一定的,但是價格會隨著供需而有所起伏。所以,看到事物的『內在價值』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師父又教我一件很重要的事。
「自然的原理就是,漲多必跌、跌多必漲,這就是『橡皮筋』法則,你要謹記在心啊!」
橡皮筋,即使你把它拉得很開,它還是會回到它原本的形狀。而且你拉得愈開,彈回來的力道就愈大。
這就像是一家業績還不錯的公司,但是它的股價卻偏低。又如現在的日本,經濟明明就沒有很好,但是日圓卻升值。
如果價格低於價值,總有一天會漲回來;反過來說,如果價格高於價值,總有一天會跌回去。
這一切都像「橡皮筋」一樣,拉開後總是會再彈回原點的。
這麼說來,甚麼才是最重要的?
知道哪裏才是橡皮筋會彈回的原點,也就是要「看清楚真正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現在一美元兌換多少日圓才適當呢?
也許你會覺得「一美元對100日圓」才適當。
那麼對你來說,100日圓就等於是「橡皮筋」的原點。
這麼一來,我們可以判斷,如果一美元兌換不到100日圓的話,就表示美元太便宜;但是如果日圓超過100,表示美元變貴了。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如果一美元對80日圓的話,「橡皮筋」呈現向下拉的狀態。如果日圓一直不斷上漲,就像「橡皮筋」愈來愈往下拉,這樣的現象是沒有辦法持續很久的。所以我大膽預測,總有一天日圓應該也會猛烈回檔才是。
投資家最主要做的事,是判斷現在市場價格比商品本身的價值是高還是低,如果低的話就買,如果高的話就賣,就這麼簡單。
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們比別人更快一步行動」。
但是投資家並沒有像一些金融機構花大錢請有名的分析師,聽從他們的意見後才行動。他們是靠自己看到的事情進行判斷,先將風險降到最低之後才行動,所以,他們並不會「有所損失」。
致富金句:降到谷底之後一定會向上反彈到原點;到高點之後一定會再向下拉回到原點。
雙手掬水法則
用雙手掬水之後,把水留在手中。
哪一個動作比較困難?是掬水呢?還是把水留在手中?
我想,應該是把水留在手中比較困難吧!
這個是我師父教我的事。
其實,水和金錢是一樣的。
比起賺錢,如何把錢留在身邊是比較困難的。
1992年,我第一次去美國。在完全沒有熟識半個人的狀況下來到美國。也許是命中註定,我遇見了我人生的導師,一位猶太富翁。後來我才知道,這位富翁並不是「普通人」。
他並不是一般「白手起家」的有錢人。他出身頗富歷史的豪門,到他已是第3代,是貨真價實的「有錢人」。
像這種真正的有錢人,為了避免財富縮減,得以永續傳承給子孫,他們必須擁有許多維持財富的知識。而這不單純只是簡單的訣竅(know-how),而是只有真正的有錢人才能了解「對於金錢的思考模式」(投資腦)。
我的師父對金錢的思考模式,我認為稱它為「哲學」也不為過。在與他相處的過程中,他教導我許多事。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有錢人的思考方式具有「共通點」,這就是為甚麼我會將「投資腦」(編按:本書日文原名)設成是標題的原因。而這些想法,對我後來的人生有了很重大的影響。
橡皮筋法則
過去我曾經因為買賣「白銀」而大賺一筆。
那是因為我的師父有一段時間持續買入白銀,所以我也模仿他,從2000年左右開始持續買進。
從那時開始過了10年,我師父開始賣出白銀,我也跟著賣出。結果是白銀的價格比起2000年的當時漲了4倍。
補充說明一下,我的師父從1992年就開始買入白銀。
如果是從1992年來計算的話,白銀的價格其實是漲了5倍。
有一天我問我師父:「您是怎麼看懂這個市場的?」
聽了我的問題,師父回答:
「不是我看懂這個市場。只是當時白銀的市場價格低於它本身應有的價值,所以我進場買入。而現在白銀的價格已經高於它本身的價格,所以我才把它賣出。我只是做了理所當然的事啊!」
師父又接著說:
「投資家重視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因為價值是一定的,但是價格會隨著供需而有所起伏。所以,看到事物的『內在價值』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師父又教我一件很重要的事。
「自然的原理就是,漲多必跌、跌多必漲,這就是『橡皮筋』法則,你要謹記在心啊!」
橡皮筋,即使你把它拉得很開,它還是會回到它原本的形狀。而且你拉得愈開,彈回來的力道就愈大。
這就像是一家業績還不錯的公司,但是它的股價卻偏低。又如現在的日本,經濟明明就沒有很好,但是日圓卻升值。
如果價格低於價值,總有一天會漲回來;反過來說,如果價格高於價值,總有一天會跌回去。
這一切都像「橡皮筋」一樣,拉開後總是會再彈回原點的。
這麼說來,甚麼才是最重要的?
知道哪裏才是橡皮筋會彈回的原點,也就是要「看清楚真正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現在一美元兌換多少日圓才適當呢?
也許你會覺得「一美元對100日圓」才適當。
那麼對你來說,100日圓就等於是「橡皮筋」的原點。
這麼一來,我們可以判斷,如果一美元兌換不到100日圓的話,就表示美元太便宜;但是如果日圓超過100,表示美元變貴了。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如果一美元對80日圓的話,「橡皮筋」呈現向下拉的狀態。如果日圓一直不斷上漲,就像「橡皮筋」愈來愈往下拉,這樣的現象是沒有辦法持續很久的。所以我大膽預測,總有一天日圓應該也會猛烈回檔才是。
投資家最主要做的事,是判斷現在市場價格比商品本身的價值是高還是低,如果低的話就買,如果高的話就賣,就這麼簡單。
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們比別人更快一步行動」。
但是投資家並沒有像一些金融機構花大錢請有名的分析師,聽從他們的意見後才行動。他們是靠自己看到的事情進行判斷,先將風險降到最低之後才行動,所以,他們並不會「有所損失」。
致富金句:降到谷底之後一定會向上反彈到原點;到高點之後一定會再向下拉回到原點。
雙手掬水法則
用雙手掬水之後,把水留在手中。
哪一個動作比較困難?是掬水呢?還是把水留在手中?
我想,應該是把水留在手中比較困難吧!
這個是我師父教我的事。
其實,水和金錢是一樣的。
比起賺錢,如何把錢留在身邊是比較困難的。
跟許多出國念書的窮學生一樣,作者貝版剛到美國念書時,身上只有200美元,但出社會後立定明確的理財目標,靠著普通上班族薪水與積極的存錢和投資,用11年累積3億台幣的資產。
瞄準未來有錢人布局
在我的記憶中,有幾個比較大的思考里程碑,一個是擁有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00萬)資產的時候。
我只工作6年,為什麼就能擁有100萬美元? 這和教科書上以及各種報章雜誌上的投資理財計畫都不一致,按照報章雜誌一味宣傳的401K退休計畫長期固定投資方法,只有在很久以後—一直到你退休,才能成為百萬富翁。
另外一個思考的里程碑是在我快完成10年理財計畫的時候(存到百萬美元後,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全新、看似難以實現的計畫,就是再加一個零),當初制定這個10年1,000萬計畫的時候,我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實現。後來實現的時候,我又陷入了很長時間的思考,經過這兩輪思考,我漸漸領悟出「會走路的錢」的投資理念。
什麼叫作「會走路的錢」呢? 用一句能說清楚的話簡單概括就是:各種投資商品的價格與生產成本和使用價值無關,價格也非固定。一件投資商品的價格未來會不會上漲,取決於擁有的人未來會不會比現在更顯著的有錢,特別是那些未來必須擁有這項投資商品的人,也就是剛性需求族群,會不會比現在有錢。
我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會走路的錢」原理。
在全世界的古董拍賣會上,各種唐宋明清的文物,價格都非常高,圓明園曾經用過的水龍頭其實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年代也不是很久遠,價格也被炒到上億的天文數字。
這些東西在改革開放的時候並不那麼值錢,一個外國人哪怕是中產階級,到中國都有能力收購,現在這些東西卻變得非常值錢,這是因為中國整體變富裕了,中國人有錢了。
能夠看到這一點的人就可以發財。比如改革剛開放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法國人到中國收購各種現代繪畫,我喜歡的岳敏軍的繪畫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這些繪畫在中國並不值錢,也不算文物,但是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現在看來就是珍寶,因為這些繪畫可以觸動我童年很多回憶,讓我產生各種強烈共鳴。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現在變得有錢了,這些畫也就從一幅幾千元漲到幾千萬元。畫還是那幅畫,倘若我們這代人沒有變富裕,就不會變得值錢。
如果你覺得藝術品市場無法理解,來看一看大家熟悉的股市。1970年代的日本股市曾經有一波小幅上漲,但是又陷入下跌,當時很多人認為那是泡沫,但是1980年代日股一口氣漲了幾十倍,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一代日本人變得有錢了,之後,日本陷入人口老化,新生人口變少,收入陷入停滯,股票和房子在泡沫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跟許多出國念書的窮學生一樣,作者貝版剛到美國念書時,身上只有200美元,但出社會後立定明確的理財目標,靠著普通上班族薪水與積極的存錢和投資,用11年累積3億台幣的資產。
瞄準未來有錢人布局
在我的記憶中,有幾個比較大的思考里程碑,一個是擁有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000萬)資產的時候。
我只工作6年,為什麼就能擁有100萬美元? 這和教科書上以及各種報章雜誌上的投資理財計畫都不一致,按照報章雜誌一味宣傳的401K退休計畫長期固定投資方法,只有在很久以後—一直到你退休,才能成為百萬富翁。
另外一個思考的里程碑是在我快完成10年理財計畫的時候(存到百萬美元後,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全新、看似難以實現的計畫,就是再加一個零),當初制定這個10年1,000萬計畫的時候,我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實現。後來實現的時候,我又陷入了很長時間的思考,經過這兩輪思考,我漸漸領悟出「會走路的錢」的投資理念。
什麼叫作「會走路的錢」呢? 用一句能說清楚的話簡單概括就是:各種投資商品的價格與生產成本和使用價值無關,價格也非固定。一件投資商品的價格未來會不會上漲,取決於擁有的人未來會不會比現在更顯著的有錢,特別是那些未來必須擁有這項投資商品的人,也就是剛性需求族群,會不會比現在有錢。
我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會走路的錢」原理。
在全世界的古董拍賣會上,各種唐宋明清的文物,價格都非常高,圓明園曾經用過的水龍頭其實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年代也不是很久遠,價格也被炒到上億的天文數字。
這些東西在改革開放的時候並不那麼值錢,一個外國人哪怕是中產階級,到中國都有能力收購,現在這些東西卻變得非常值錢,這是因為中國整體變富裕了,中國人有錢了。
能夠看到這一點的人就可以發財。比如改革剛開放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法國人到中國收購各種現代繪畫,我喜歡的岳敏軍的繪畫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這些繪畫在中國並不值錢,也不算文物,但是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人現在看來就是珍寶,因為這些繪畫可以觸動我童年很多回憶,讓我產生各種強烈共鳴。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現在變得有錢了,這些畫也就從一幅幾千元漲到幾千萬元。畫還是那幅畫,倘若我們這代人沒有變富裕,就不會變得值錢。
如果你覺得藝術品市場無法理解,來看一看大家熟悉的股市。1970年代的日本股市曾經有一波小幅上漲,但是又陷入下跌,當時很多人認為那是泡沫,但是1980年代日股一口氣漲了幾十倍,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一代日本人變得有錢了,之後,日本陷入人口老化,新生人口變少,收入陷入停滯,股票和房子在泡沫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