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ST当代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的消息时,曾死捏着这支股票两年多的“小散”李羽蒙,为自己逃过一劫而唏嘘不已。
2019年11月,区块链概念正当风口。刚收购了相关概念公司股权的传媒股当代东方(000673.SZ)被李羽蒙盯上,以6元/股的成本价重金建仓。
不料几个月后,当代东方2019年报亏损,公司因连续两年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复牌后直接被砸出10个跌停。李羽蒙顿时懵了,但他没有割肉,反而选择硬抗并不断逢低加仓,持仓成本一路被做低至2.2元/股。
2020年,*ST当代未现转机,当年扣非净利润为-1.36亿元。连续3年亏损原本注定要退市,谁知2021年实施的“退市新规”又救了公司一命,新规采用“溯不及过往”原则,*ST当代净利润虽为负,但因营收大于1亿而侥幸逃过一劫。然而,期末净资产为负,让*ST当代继续“披星戴帽”。
2021年对*ST当代来说,才是真正的生死攸关。直至当年9月末,公司净资产仍为-1.49亿元,退市似已板上钉钉。直到当年的最后一个月,为保壳使出浑身解数的*ST当代,先后祭出1元转让旗下影院不良资产包、受赠南太武渔港股东35%股权、受赠实控人捐赠的4000万元等资本运作。公司在此期间连获多个涨停板,股价重回2元上方。
心情犹如“过山车”的李羽蒙终于按捺不住,选择火速清仓,最终以微利3000元“死里逃生”。此后不久,*ST当代的净资产虽在2021年底顺利转正,但一系列“神操作”让会计师对当年年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最终仍难逃退市命运。
突击创收、债务重组、债务豁免……*ST股们为保壳所做出的的一系列努力,在退市新规生效后收效甚微。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2021年报披露结束后,将有40家公司面临退市,其中34家公司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这是退市新规生效后的首个退市潮,退市公司数量将创新高。退市会否成为A股新常态?
注册制下新股出口和入口两端均有所加速,当A股加快新陈代谢,壳资源的稀缺性与价值因而急剧降低。界面新闻梳理发现,2022年以来已有8家“A吃A”案例,并购市场的春天是否也悄然来到?
3月23日,2022年A股首家退市公司诞生。
因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造假,规避退市,最终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交所对*ST新亿作出终止上市决定。继*ST新亿后,*ST艾格、长动退、东电退、退市中新、退市拉夏等5家上市公司先后被摘牌。
目前,*ST罗顿、*ST中房、*ST中天、*ST明科、*ST游久、*ST昌鱼、*ST科迪、*ST新光、*ST厦华、*ST环球、*ST金刚、*ST腾邦、*ST丹邦、*ST圣莱、*ST华讯、*ST易见等16家公司将先后进入退市整理期,届满后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除上述22家公司外,另有18家上市正在等待交易所的“审判”,只要交易所发布予以终止上市的通知,上市公司基本面临“死刑”。根据目前的退市程序,上市公司仍有申请听证的权利,但从实践经验来看,翻盘概率微乎其微。
在上述40家已退市或即将退市的公司中,34家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
根据退市新规,财务类退市指标具体包括3项细分指标:2021末净资产为负;2021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被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非标准审计意见。财务指标可交叉使用,不论第一年因何种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告,次年但凡触及任一指标,均被予以退市。
剩下的6家公司中,*ST艾格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触发交易类退市指标,*ST环球、*ST济堂和*ST邦讯未能在4月30日前披露2021年报,因年报“难产”而被交易所强制退市。此外,退市新亿和“区块链第一股”*ST易见皆因重大违法而被强制退市。
证券业资深人士程晓明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大多公司因触及财务指标而退市,但这并非最好的标准,用股票价格的高低、成交量的高低作为退市标准是最合理的。
“最好的评判一定是市场主体,评判上市公司最有权威的就是投资者,因为他们是拿真金白银在投资,A股目前还不成熟,股价和成交量未必是一个准确的判断标准,现在以财务指标作为标准可以理解。”程晓明评价道。
2018年,证监会对退市制度进行修改,此后退市速度呈现明显加快,2019年至2021年退市数量分别为10、16、20家。2020年底,在新《证券法》的基础上,沪深交易所修订退市制度,形成退市新规,2021年报季后迎来首个退市大潮,今年以来退市公司数量较2021年全年已经翻倍。
海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荀玉根指出,过去A股退市制度不健全,退市指标设置不合理,退市流程漫长且低效,导致本应退市的公司无法有效出清,这些公司逐渐被边缘化而产生大量小市值公司,占用了宝贵的市场资源。
申万宏源策略首席分析师王胜表示,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形成,“应退尽退”的理念逐步得到充分认可,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新生态逐步构建。退市新规对上市公司会起到震慑效应,有助于激励上市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实现稳健经营。从整体来看,退市新规实施后取得较好效果,进一步净化了资本市场环境。
“现在A股退市率与美股差距较大,还可以继续提高退市率,同时要大幅提高IPO的速度,让更多的企业该进进,该出出。”程晓明认为,以前A股上市少,退市数量几乎为零,所以两方面都要打通,用退市倒逼上市。
根据财通证券的研究,截至2022年3月23日,A股共有4761家上市公司,美国共有6906家上市公司。以2021年退市家数计算,美国的退市率为5.86%,中国的退市率仅为0.42%。
退市新规打出精准“组合拳”,保壳新财技会被识破吗?
上市资格一贯被视为稀缺资源,濒临退市的*ST公司总是上演各种“保壳”大戏。
在退市制度未健全前,上市公司可通过变卖资产、抛售股权、地方政府补贴等手段过关。退市新规打出了精准的“组合拳”,明确了营业收入的扣除项,包括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净利润则采用扣非前后孰低值计算等。
退市新规引入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组合指标,旨在强调上市公司的可持续能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上市公司的保壳手段,即从增加净利转向提高收入,部分上市公司在退市边缘突击创收,或从事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ST绿景和*ST昌鱼均为其中的典型案例。
*ST绿景的主营业务本为房地产管理与开发,然而其2021年实现的1.73亿元营业收入中,有七成来自机电安装工程业务收入,这部分收入均来自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弘益。深圳弘益是*ST绿景在2021年3月以38万元现金从彭苏洪处收购而来,前脚刚完成收购,该公司旋即在下半年与多个客户签订总额约1.8亿元的机电安装合同。
深圳弘益的收入贡献遭到了会计师的否定。会计师表示,深圳弘益机电安装工程业务收入对应的工程成本为1.17亿元,其中材料设备采购成本为8357.55亿元,分包建筑工程施工3262.27万元,这两部分成本占机电安装工程成本的99.27%,同时机电安装工程业务的平均毛利率为3.85%,不能覆盖期间费用。
审计机构表示,无法判断该项业务收入是否具备商业实质,这是形成“无法表示意见”的基础。最终,*ST绿景因2021年度财务报表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触及终止上市的规定,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
*ST昌鱼的主要业务是淡水鱼类及相关水产品的养殖和加工。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07万元,归母净利润则为-2087万元。
到了第四季度,公司上演“绝地反击”,据*ST昌鱼今年1月29日发布的业绩预告,2021年度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预计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约为1.06亿元。仅用了一个季度,公司全年营收就从1500万元飙升至逾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ST昌鱼发布业绩预告的同日,公司年审会计师申请辞职。随后,*ST昌鱼于4月1日重新聘请审计机构。该机构在4月27日修正业绩预告,因大豆业务与主营业务无关,产生的约9150万元的收入被扣除,扣除后的营业收入约为1450万元。据*ST昌鱼年报,公司2021年公司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1452.56万元,归母净利润为-2887.74万元,触发退市指标。
除了突击创收,有些上市公司还寄希望于通过债务重组或债务豁免来规避退市。
界面新闻通过Wind搜索发现,从2021年1月至今,已经有包括*ST科林(002499.SZ)、*ST星星(300256.SZ)、ST九有(600462.SH)、*ST德威(300325.SZ)、*ST金洲(000587.SZ)、ST安信(600816.SH)、*ST猛狮(002684.SZ)在内的20家A股上市公司签订了债务豁免公告。从豁免金额来看,低则千万元规模,最高甚至逾30亿元之巨。
一位注册会计师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根据会计准则,债务豁免进入营业外收入,净利润可以变成正的,避免三年净利润的亏损,但也可能会产生两种影响,一是,扣非之后,净利润还是负的。审计师可能会算持续经营的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影响报告意见。二是,愿意豁免的不会是非关联方,不会是正常的市场行为。那么这样的豁免就存在人为操纵的因素。
债务豁免金额最大的莫过于*ST猛狮,其于2021年12月31日收到涉及12家债权人合计34.04亿元的债务豁免通知,随后深交所连发6封关注函,要求其就债权金额以及是否与债权人存在“抽屉协议”等问题进行回复。
据*ST猛狮2021年度审计报告,公司2021年度通过债务重组形成2.14亿元投资收益,其中,12月通过债权人对猛狮科技的债务豁免形成的投资收益为2.08亿元。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就债权人对猛狮科技债务豁免事项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法对其他债权人作出的债务豁免事项的真实性及商业合理性作出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ST猛狮被深交所予以强制退市。
*ST金泰想通过债务转让的方式保壳,但这一财技被识破,水分去除后仍被终止上市。
2022年1月28日,*ST金泰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1年净利润同比将实现扭亏为盈,预计2021年扣非净利润为600万元左右。如果该数据在年报中最终被确认,就意味着公司保壳成功。
4月19日,*ST金泰发布业绩预告更正公告,公司预计净利润为-120万元,扣非净利润为150万元。主要原因是2021年9月,山东金泰将持有的陈治宇2000万元债权转让给中维泓国际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并于2021年12月收到2000万元的债权转让款。和信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程序后发现,中维弘收购该笔债权的资金来源于山东金泰的控股股东。
当看到*ST当代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的消息时,曾死捏着这支股票两年多的“小散”李羽蒙,为自己逃过一劫而唏嘘不已。
2019年11月,区块链概念正当风口。刚收购了相关概念公司股权的传媒股当代东方(000673.SZ)被李羽蒙盯上,以6元/股的成本价重金建仓。
不料几个月后,当代东方2019年报亏损,公司因连续两年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复牌后直接被砸出10个跌停。李羽蒙顿时懵了,但他没有割肉,反而选择硬抗并不断逢低加仓,持仓成本一路被做低至2.2元/股。
2020年,*ST当代未现转机,当年扣非净利润为-1.36亿元。连续3年亏损原本注定要退市,谁知2021年实施的“退市新规”又救了公司一命,新规采用“溯不及过往”原则,*ST当代净利润虽为负,但因营收大于1亿而侥幸逃过一劫。然而,期末净资产为负,让*ST当代继续“披星戴帽”。
2021年对*ST当代来说,才是真正的生死攸关。直至当年9月末,公司净资产仍为-1.49亿元,退市似已板上钉钉。直到当年的最后一个月,为保壳使出浑身解数的*ST当代,先后祭出1元转让旗下影院不良资产包、受赠南太武渔港股东35%股权、受赠实控人捐赠的4000万元等资本运作。公司在此期间连获多个涨停板,股价重回2元上方。
心情犹如“过山车”的李羽蒙终于按捺不住,选择火速清仓,最终以微利3000元“死里逃生”。此后不久,*ST当代的净资产虽在2021年底顺利转正,但一系列“神操作”让会计师对当年年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最终仍难逃退市命运。
突击创收、债务重组、债务豁免……*ST股们为保壳所做出的的一系列努力,在退市新规生效后收效甚微。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2021年报披露结束后,将有40家公司面临退市,其中34家公司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这是退市新规生效后的首个退市潮,退市公司数量将创新高。退市会否成为A股新常态?
注册制下新股出口和入口两端均有所加速,当A股加快新陈代谢,壳资源的稀缺性与价值因而急剧降低。界面新闻梳理发现,2022年以来已有8家“A吃A”案例,并购市场的春天是否也悄然来到?
3月23日,2022年A股首家退市公司诞生。
因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财务造假,规避退市,最终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上交所对*ST新亿作出终止上市决定。继*ST新亿后,*ST艾格、长动退、东电退、退市中新、退市拉夏等5家上市公司先后被摘牌。
目前,*ST罗顿、*ST中房、*ST中天、*ST明科、*ST游久、*ST昌鱼、*ST科迪、*ST新光、*ST厦华、*ST环球、*ST金刚、*ST腾邦、*ST丹邦、*ST圣莱、*ST华讯、*ST易见等16家公司将先后进入退市整理期,届满后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除上述22家公司外,另有18家上市正在等待交易所的“审判”,只要交易所发布予以终止上市的通知,上市公司基本面临“死刑”。根据目前的退市程序,上市公司仍有申请听证的权利,但从实践经验来看,翻盘概率微乎其微。
在上述40家已退市或即将退市的公司中,34家触发财务类退市指标。
根据退市新规,财务类退市指标具体包括3项细分指标:2021末净资产为负;2021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被会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等非标准审计意见。财务指标可交叉使用,不论第一年因何种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告,次年但凡触及任一指标,均被予以退市。
剩下的6家公司中,*ST艾格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触发交易类退市指标,*ST环球、*ST济堂和*ST邦讯未能在4月30日前披露2021年报,因年报“难产”而被交易所强制退市。此外,退市新亿和“区块链第一股”*ST易见皆因重大违法而被强制退市。
证券业资深人士程晓明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今年大多公司因触及财务指标而退市,但这并非最好的标准,用股票价格的高低、成交量的高低作为退市标准是最合理的。
“最好的评判一定是市场主体,评判上市公司最有权威的就是投资者,因为他们是拿真金白银在投资,A股目前还不成熟,股价和成交量未必是一个准确的判断标准,现在以财务指标作为标准可以理解。”程晓明评价道。
2018年,证监会对退市制度进行修改,此后退市速度呈现明显加快,2019年至2021年退市数量分别为10、16、20家。2020年底,在新《证券法》的基础上,沪深交易所修订退市制度,形成退市新规,2021年报季后迎来首个退市大潮,今年以来退市公司数量较2021年全年已经翻倍。
海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荀玉根指出,过去A股退市制度不健全,退市指标设置不合理,退市流程漫长且低效,导致本应退市的公司无法有效出清,这些公司逐渐被边缘化而产生大量小市值公司,占用了宝贵的市场资源。
申万宏源策略首席分析师王胜表示,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形成,“应退尽退”的理念逐步得到充分认可,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新生态逐步构建。退市新规对上市公司会起到震慑效应,有助于激励上市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实现稳健经营。从整体来看,退市新规实施后取得较好效果,进一步净化了资本市场环境。
“现在A股退市率与美股差距较大,还可以继续提高退市率,同时要大幅提高IPO的速度,让更多的企业该进进,该出出。”程晓明认为,以前A股上市少,退市数量几乎为零,所以两方面都要打通,用退市倒逼上市。
根据财通证券的研究,截至2022年3月23日,A股共有4761家上市公司,美国共有6906家上市公司。以2021年退市家数计算,美国的退市率为5.86%,中国的退市率仅为0.42%。
退市新规打出精准“组合拳”,保壳新财技会被识破吗?
上市资格一贯被视为稀缺资源,濒临退市的*ST公司总是上演各种“保壳”大戏。
在退市制度未健全前,上市公司可通过变卖资产、抛售股权、地方政府补贴等手段过关。退市新规打出了精准的“组合拳”,明确了营业收入的扣除项,包括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净利润则采用扣非前后孰低值计算等。
退市新规引入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组合指标,旨在强调上市公司的可持续能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上市公司的保壳手段,即从增加净利转向提高收入,部分上市公司在退市边缘突击创收,或从事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ST绿景和*ST昌鱼均为其中的典型案例。
*ST绿景的主营业务本为房地产管理与开发,然而其2021年实现的1.73亿元营业收入中,有七成来自机电安装工程业务收入,这部分收入均来自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弘益。深圳弘益是*ST绿景在2021年3月以38万元现金从彭苏洪处收购而来,前脚刚完成收购,该公司旋即在下半年与多个客户签订总额约1.8亿元的机电安装合同。
深圳弘益的收入贡献遭到了会计师的否定。会计师表示,深圳弘益机电安装工程业务收入对应的工程成本为1.17亿元,其中材料设备采购成本为8357.55亿元,分包建筑工程施工3262.27万元,这两部分成本占机电安装工程成本的99.27%,同时机电安装工程业务的平均毛利率为3.85%,不能覆盖期间费用。
审计机构表示,无法判断该项业务收入是否具备商业实质,这是形成“无法表示意见”的基础。最终,*ST绿景因2021年度财务报表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2021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触及终止上市的规定,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
*ST昌鱼的主要业务是淡水鱼类及相关水产品的养殖和加工。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07万元,归母净利润则为-2087万元。
到了第四季度,公司上演“绝地反击”,据*ST昌鱼今年1月29日发布的业绩预告,2021年度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预计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约为1.06亿元。仅用了一个季度,公司全年营收就从1500万元飙升至逾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ST昌鱼发布业绩预告的同日,公司年审会计师申请辞职。随后,*ST昌鱼于4月1日重新聘请审计机构。该机构在4月27日修正业绩预告,因大豆业务与主营业务无关,产生的约9150万元的收入被扣除,扣除后的营业收入约为1450万元。据*ST昌鱼年报,公司2021年公司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1452.56万元,归母净利润为-2887.74万元,触发退市指标。
除了突击创收,有些上市公司还寄希望于通过债务重组或债务豁免来规避退市。
界面新闻通过Wind搜索发现,从2021年1月至今,已经有包括*ST科林(002499.SZ)、*ST星星(300256.SZ)、ST九有(600462.SH)、*ST德威(300325.SZ)、*ST金洲(000587.SZ)、ST安信(600816.SH)、*ST猛狮(002684.SZ)在内的20家A股上市公司签订了债务豁免公告。从豁免金额来看,低则千万元规模,最高甚至逾30亿元之巨。
一位注册会计师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根据会计准则,债务豁免进入营业外收入,净利润可以变成正的,避免三年净利润的亏损,但也可能会产生两种影响,一是,扣非之后,净利润还是负的。审计师可能会算持续经营的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影响报告意见。二是,愿意豁免的不会是非关联方,不会是正常的市场行为。那么这样的豁免就存在人为操纵的因素。
债务豁免金额最大的莫过于*ST猛狮,其于2021年12月31日收到涉及12家债权人合计34.04亿元的债务豁免通知,随后深交所连发6封关注函,要求其就债权金额以及是否与债权人存在“抽屉协议”等问题进行回复。
据*ST猛狮2021年度审计报告,公司2021年度通过债务重组形成2.14亿元投资收益,其中,12月通过债权人对猛狮科技的债务豁免形成的投资收益为2.08亿元。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就债权人对猛狮科技债务豁免事项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法对其他债权人作出的债务豁免事项的真实性及商业合理性作出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ST猛狮被深交所予以强制退市。
*ST金泰想通过债务转让的方式保壳,但这一财技被识破,水分去除后仍被终止上市。
2022年1月28日,*ST金泰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1年净利润同比将实现扭亏为盈,预计2021年扣非净利润为600万元左右。如果该数据在年报中最终被确认,就意味着公司保壳成功。
4月19日,*ST金泰发布业绩预告更正公告,公司预计净利润为-120万元,扣非净利润为150万元。主要原因是2021年9月,山东金泰将持有的陈治宇2000万元债权转让给中维泓国际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并于2021年12月收到2000万元的债权转让款。和信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程序后发现,中维弘收购该笔债权的资金来源于山东金泰的控股股东。
6月8日,贵人鸟(603555.SH)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贵人鸟集团持有的7700万股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将被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分成7个标的物,即7个1100万股在京东司法拍卖平台进行第一次公开拍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拍卖有可能导致贵人鸟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刚被从退市的生死线上抢救回来,贵人鸟又会经历一番什么?
目前,贵人鸟集团所持有的贵人鸟股票中,处于司法拍卖中的共计1.85万股,占贵人鸟总股本的比例为11.77%。
2022年一季报显示,贵人鸟前三大股东分别持股26.18%、20.36%、4.72%。
如果上述股票拍卖成功,作为贵人鸟的控股股东,贵人鸟集团持有公司股票将由4.11万股下降至2.27万股,相应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也将由26.18%下降至14.41%。这就有可能引起贵人鸟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发生变更,或者变为“无实控人”状态。
去年,贵人鸟重整时,黑龙江泰富金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泰富金谷)以4.17亿元的投资获得20.36%的股权,目前为贵人鸟第二大股东。贵人鸟集团处于司法拍卖的股权全部拍卖后,第二大股东泰富金谷的股权占比就会反超,外界的目光也不由对泰富金谷格外关注。
泰富金谷的来头也不一般,其法定代表人李志华是东北“粮食大亨”,黑龙江和美泰富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美泰富)董事长、股东。和美泰富为齐齐哈尔和美集团旗下核心资产,2021年原粮贸易总量超200万吨,全年收入总额超30亿元。
泰富金谷主营业务为“农达网”,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及风险控制服务,在粮食贸易领域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和管理经验。
迎来背靠“粮食大亨”的二股东之后,“昔日鞋王”贵人鸟也随即张罗起了农副产品销售。
2021年7月,贵人鸟设立全资子公司米程莱,主要批发大豆、玉米等农副产品。年报显示,米程莱成立仅4个月就实现收入2.46亿元,占比17.31%,毛利率为11.1%,实现净利润1066.94万元。
尽管此前上交所对贵人鸟控制权稳定性提出质询时,贵人鸟集团回复称“不存在转型风险”。
但面对二股东方确有的上市需求,和贵人鸟对粮食产业的亲近。尤其是大股东股票将被拍卖,外界对于泰富金谷“借壳上市”的猜测也逐渐强烈。
在福建小县城晋江还没有以“鞋都”闻名全国的时候,贵人鸟创始人林天福就开始从事国际运动品牌的代工和贴牌工作。到2004年,林天福正式成立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贵人鸟在上交所上市,成为“A股运动品牌第一股”。此后,贵人鸟股价一路上涨,最高时达69.37元,市值突破400亿元。董事长林天福也以190亿元的身家首次摘得“泉州首富”。
然而,贵人鸟的业绩却很快出现下滑,甚至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亏损。与此同时,股价也不断下跌,6月9日3.66元的收盘股价与最高价相比,跌幅约94.6%。
从贵人鸟上市到现在的6年间,同业中的李宁(2331.HK)股价翻36倍,安踏体育(2020.HK)也翻了大约24倍,后者甚至已位居全球第三大体育服装品牌的位置。
在新疆棉花事件爆发,李宁、特步国际(1368.HK)、安踏体育、361度(1361.HK)等中国制造运动品牌重赢回中国民众的喜爱时,也难觅贵人鸟的踪迹。
上市当年,贵人鸟确立了从运动鞋服向体育产业化集团升级的战略,直言“想做国内体育产业第一公司”。紧接着,贵人鸟就开始了密集并购的操作,涉足了很多此前没有接触过的细分领域。
2015年1月,贵人鸟斥资2.4亿元投资体育网站虎扑,当年贵人鸟继续跟虎扑深度绑定,加码投资4亿元,跟虎扑共同成立动域资本;此后,贵人鸟又投资了体育保险公司享安保险、体育游戏公司星友科技、健身会所运营商威康健身等。
2016年,贵人鸟收购B2C电商网站名鞋库,除了收购金额外,引起热议的还有名鞋库重金购买的顶级域名s.cn。对此,有分析认为,这也许与贵人鸟的野心很配,但对其业务并无太多帮助,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满足而已。
此外,为了稳住中国市场,同各方品牌竞争,贵人鸟先前用大量资金扩张门店,而这种做法带来的成本压力也逐渐显现,贵人鸟利润也不断被侵蚀。早在2014年,贵人鸟的多地门店业绩承压。
2017年,贵人鸟净利润下滑近50%,为1.57亿元;2018年,就开始出现亏损,为6.86亿元;2019年再度大亏到10.96亿元;2020年又亏了3.82亿元,成了*ST贵人,置身退市边缘,董事长林天福也从之前的泉州首富变成了被限制高消费的对象。
随后,贵人鸟开始重整,并于2021年7月重整完毕,但仍是一个负债高达35.26亿的巨亏公司。
重整完毕后,林天福退出管理一线,“二代”林思萍临危受命,被推举为董事会董事长,并被聘为公司总经理。
6月8日,贵人鸟(603555.SH)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贵人鸟集团持有的7700万股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将被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分成7个标的物,即7个1100万股在京东司法拍卖平台进行第一次公开拍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拍卖有可能导致贵人鸟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刚被从退市的生死线上抢救回来,贵人鸟又会经历一番什么?
目前,贵人鸟集团所持有的贵人鸟股票中,处于司法拍卖中的共计1.85万股,占贵人鸟总股本的比例为11.77%。
2022年一季报显示,贵人鸟前三大股东分别持股26.18%、20.36%、4.72%。
如果上述股票拍卖成功,作为贵人鸟的控股股东,贵人鸟集团持有公司股票将由4.11万股下降至2.27万股,相应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也将由26.18%下降至14.41%。这就有可能引起贵人鸟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发生变更,或者变为“无实控人”状态。
去年,贵人鸟重整时,黑龙江泰富金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泰富金谷)以4.17亿元的投资获得20.36%的股权,目前为贵人鸟第二大股东。贵人鸟集团处于司法拍卖的股权全部拍卖后,第二大股东泰富金谷的股权占比就会反超,外界的目光也不由对泰富金谷格外关注。
泰富金谷的来头也不一般,其法定代表人李志华是东北“粮食大亨”,黑龙江和美泰富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美泰富)董事长、股东。和美泰富为齐齐哈尔和美集团旗下核心资产,2021年原粮贸易总量超200万吨,全年收入总额超30亿元。
泰富金谷主营业务为“农达网”,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及风险控制服务,在粮食贸易领域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和管理经验。
迎来背靠“粮食大亨”的二股东之后,“昔日鞋王”贵人鸟也随即张罗起了农副产品销售。
2021年7月,贵人鸟设立全资子公司米程莱,主要批发大豆、玉米等农副产品。年报显示,米程莱成立仅4个月就实现收入2.46亿元,占比17.31%,毛利率为11.1%,实现净利润1066.94万元。
尽管此前上交所对贵人鸟控制权稳定性提出质询时,贵人鸟集团回复称“不存在转型风险”。
但面对二股东方确有的上市需求,和贵人鸟对粮食产业的亲近。尤其是大股东股票将被拍卖,外界对于泰富金谷“借壳上市”的猜测也逐渐强烈。
在福建小县城晋江还没有以“鞋都”闻名全国的时候,贵人鸟创始人林天福就开始从事国际运动品牌的代工和贴牌工作。到2004年,林天福正式成立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贵人鸟在上交所上市,成为“A股运动品牌第一股”。此后,贵人鸟股价一路上涨,最高时达69.37元,市值突破400亿元。董事长林天福也以190亿元的身家首次摘得“泉州首富”。
然而,贵人鸟的业绩却很快出现下滑,甚至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亏损。与此同时,股价也不断下跌,6月9日3.66元的收盘股价与最高价相比,跌幅约94.6%。
从贵人鸟上市到现在的6年间,同业中的李宁(2331.HK)股价翻36倍,安踏体育(2020.HK)也翻了大约24倍,后者甚至已位居全球第三大体育服装品牌的位置。
在新疆棉花事件爆发,李宁、特步国际(1368.HK)、安踏体育、361度(1361.HK)等中国制造运动品牌重赢回中国民众的喜爱时,也难觅贵人鸟的踪迹。
上市当年,贵人鸟确立了从运动鞋服向体育产业化集团升级的战略,直言“想做国内体育产业第一公司”。紧接着,贵人鸟就开始了密集并购的操作,涉足了很多此前没有接触过的细分领域。
2015年1月,贵人鸟斥资2.4亿元投资体育网站虎扑,当年贵人鸟继续跟虎扑深度绑定,加码投资4亿元,跟虎扑共同成立动域资本;此后,贵人鸟又投资了体育保险公司享安保险、体育游戏公司星友科技、健身会所运营商威康健身等。
2016年,贵人鸟收购B2C电商网站名鞋库,除了收购金额外,引起热议的还有名鞋库重金购买的顶级域名s.cn。对此,有分析认为,这也许与贵人鸟的野心很配,但对其业务并无太多帮助,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满足而已。
此外,为了稳住中国市场,同各方品牌竞争,贵人鸟先前用大量资金扩张门店,而这种做法带来的成本压力也逐渐显现,贵人鸟利润也不断被侵蚀。早在2014年,贵人鸟的多地门店业绩承压。
2017年,贵人鸟净利润下滑近50%,为1.57亿元;2018年,就开始出现亏损,为6.86亿元;2019年再度大亏到10.96亿元;2020年又亏了3.82亿元,成了*ST贵人,置身退市边缘,董事长林天福也从之前的泉州首富变成了被限制高消费的对象。
随后,贵人鸟开始重整,并于2021年7月重整完毕,但仍是一个负债高达35.26亿的巨亏公司。
重整完毕后,林天福退出管理一线,“二代”林思萍临危受命,被推举为董事会董事长,并被聘为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