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g Kong
  • Daily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後資管新規 |銀行理財產品 |時代理財規模增長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

10 月 30, 2023 金融

金融監管體系,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經濟工作決策部署,資管新規出台是服務於這個戰略一項舉措。資管新規過渡期順利結束,市場保本理財產品實現清零,銀行理財行業進入了全面淨值化新階段,全市場轉型升級步入“深水區”。

三年多轉型整改,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水平取得顯著進展,運作規範性、專業性增強,我國金融體系和資管行業中戰略地位和重要性進一步。“破兑、淨值化”為核心,推動銀行理財迴歸資管本源為首要目標資管新規,取得積極。

一是銀行理財市場發展有序推進,主體結構進一步多元化。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共有301家銀行機構和21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63萬隻,存續餘額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分機構類型,截至2021年年末,理財公司存續產品10483只,存續規模17.19萬億元,同比增長157.72%,佔全市場比例達59.28%。存續規模,理財公司為機構類型,理財市場呈現出以理財公司主、銀行機構輔格局。銀行理財公司和外資控股公司成立,銀行理財市場注入新生力量。各個理財公司打造特色產品體系,市場格局進一步專業化方向演進。

二是業務轉型推進,產品結構優化。理財業務規範化轉型效果,存量資產處置工作有序推進,保本型產品持續壓降。截至2021年年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資管新規發佈時4萬億元壓降零,基本完成銀行理財業務轉型整改任務。

三是專業化水平持續提高,投資收益保持。理財新規發佈以來,理財產品起售金額下降,投資准入門檻有所降低,理財投資者隊伍。2021年持有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增長3967.42萬個,截至2021年年底8129.90萬個,同比增長95.31%。

投資者隊伍繼續同時,三年多轉型升級,銀行理財自身專業化能力得到提升。產品端,銀行理財開始單一理財產品供給方,風險客户提供差異化、綜合化理財方案服務供應商升級轉變;投資端,銀行理財一方面傳承了母行風險管理方面經驗優勢,另一方面,結合銀行理財業務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了自身信用風險識能力。同時,銀行理財持續發揮自身大類資產配置方面優勢,保持了產品投資收益整體,積極發揮了投資者保值增值作用。

資管新規實施三年以來,理財存量業務整改運行,存量老產品基本處置完畢,資管業務實現了新產品過渡。2022年開始,銀行理財各銀行理財子公司主導,銀行理財行業正式進入發展階段,但面臨着許多方面挑戰。

體制文化適應行業競爭,人才激勵落後

  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户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風險客户或客户銀行定方式承擔。

是理財子公司人才機制。人才問題是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所面臨關鍵挑戰。目前,個別理財公司市場化招聘人員主,大部分理財公司主要人員來自原有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板塊。這部分人員雖然具備完備銀行傳統理財業務素養和經驗,但產品淨值化管理能力方面仍存在短板。與此同時,理財子公司治理框架完善,業務類型拓展和管理規模增長,理財公司對人才需求上升。但僅通過理財公司自身內部培養並不能短期內滿足增長人員需求。因此,市場化方式社會上招募人才,是短期內各理財公司彌補人才缺口、提升團隊投研能力直接、途徑。現階段,如何吸引和人才是理財子公司解決現實問題,主要原因於大部分理財子公司薪酬水平社會同業差異。

其次是理財子公司母行之間統籌協同。理財子公司成立前,各業務條線屬行內管理體系,理財業務與行內其他各業務條線協同聯動,具有表內外協同優勢。理財子公司成立後,理財子公司母行成為兩個經營主體,理財業務和其他業務分屬會計主體和利潤中心,兩者業務劃分、資金支持、利益分配方面可能產生潛在分歧衝突。此外,目前理財子公司薪酬體系程度上受到母行整體薪酬水平制約,這程度上造成理財子公司人才激勵機制適應市場化競爭。因此,如何確保隔離風險基礎上,依託母行資源優勢,現理財業務與銀行其他業務板塊之間利益與合作贏,構建賦能新型表內外合作模式,同時做好母行文化、體制機制理財子公司市場化發展需要之間統籌,是當前理財子公司乃至其母行需着力解決現實問題。

淨值化轉型步入“深水區”,業務模式升級路上

資管新規核心要求是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於銀行理財來説,這意味着產品供給端結構根本性變化,意味着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即步入“深水區”,銀行理財業務模式所面臨深層次挑戰。

二是產品結構一,產品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淨值化轉型背景下,傳統銀行理財產品“兑”賣點復存在。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基金、保險資管優勢弱化。未來如何同業展開差異化競爭,是銀行理財面臨另一突出挑戰。這要求銀行理財產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強化主動創新,產品種類上實行差異化戰略,滿足投資者差異化需求。產品特點方面,一方面特色化主線,促進產品多元化和差異化;另一方面,標準產品轉變客羣定製產品,從“我能客户提供哪些產品”“客户需要哪些產品”觀念進行轉變。

三是權益、另類方面投資缺少積澱,投研能力整體。無論是未來增長主力固收+產品,還是具有發展空間權益類和混合類產品,需要藉助權益、另類投資來增強產品收益。如何淨值前提下提高收益,是各大理財公司要面臨問題,提升投研能力必不可少。此外,長期以來商業銀行注重信用研究,而權益研究。從目前情況看,截至2021年年底,銀行理財配置權益類資產佔8.40%,絕大部分理財子公司權益投資委外合作主,建立股票池理財子公司佔比超過七成,現階段形成權益市場自主投研體系。看,建立起覆蓋宏觀、行業投研一體化體系,培養覆蓋固收、權益、大宗商品、海外各領域投研團隊,加強收益和大類資產配置投研能力,是理財子公司拓展產品多樣性路。

四是風險管理體系面臨重塑,風險管理業務創新匹配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是銀行理財行業發展基礎。銀行理財涉及表內、表外部門眾多,理財子公司風險管理體系重塑涉及面廣、工作量。同時,同業競爭加劇、產品創新背景下,銀行理財面臨多市場、多類別風險因子,風險管理工作要及時應業務變化。如何業務創新風險控制,是要傳統信貸管理框架與理念,轉化對標準化資產投資管理風險控制,提高風險管理業務創新之間匹配性,是擺銀行理財進一步發展過程中一個重點挑戰。另外,理財子公司建立風控體系同時,能否充分挖掘母行原平台中沉澱各類客户信息和海量數據,並聯動母行資源進行整合,是風險管理體系重塑挑戰。

金融科技實際應用,科技化程度

近年來,金融與科技融合程度加深,數據、雲計算前沿科技手段應用於包括資管內各個金融領域。新冠疫情暴發,使得數字化工作與數字化服務理念深入人心。疫情影響下,大量客户轉為通過數字化平台進行投資交易,使得擁有線上數字化平台能力機構獲得多增長機會。這進一步強化了資管機構於金融科技應用和數字化轉型重視程度。應對疫情帶來數字化滲透以及商業模式線上化,資管機構正在加速自身數字化能力建設,通過建、併購多種方式,圍繞投研、營銷、風控、運營各個環節開展數字化升級。數字化能力成為資管行業展開競爭一核心領域。

國內,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新興技術發展,國內商業銀行利用金融科技各項業務賦能提效成果顯著。相比之下,銀行理財業務中,金融科技實際應用,業務流程仍大量依賴人力,環節,整體業務流程效率。未來如何投研、交易、風控、產品設計、營銷細分領域加強科技應用,提高整體業務效率,未來銀行理財發展產生影響。但實際情況看,一方面,目前理財子公司科技投入普遍,大部分理財公司科技人員佔比超過10%,外部採購系統主;另一方面,目前理財子公司母行已有科技研發能力利用程度充分。長期,數字化時代,持有科技賦能、系統平台優勢機構,有可能獲得新業務提早發展先機。各理財子公司將加大科技人才和資源投入,科技發展競爭發。

我國加速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國內金融市場外開放程度加深大背景下,進一步提升我國銀行理財行業應全球競爭能力,進一步推動我國銀行理財行業發展,我們提出以下幾方面政策建議。

(1)短期建議,加快出台銀行理財相關監管細則和公平政策安排。統籌考慮現實約束,適度提高政策執行層面靈活性,支持銀行理財加快轉型。提高銀行理財成本法估值靈活性,允許持有為目的或沒有活躍交易價格固收資產優先攤餘成本法估值;資產投資規定方面,對200人限制、個案期存量非標資產承接相關問題進行效性、制度性安排;部分監管細則方面,建議基金,進一步底層投資標準化資產銀行理財產品可直接認定標準化資產,擴大銀行理財需求;儘銀行理財產品銀行間市場直接開户規則,於去嵌套;加快出台銀行理財FOF/MOM投資細則,發揮銀行理財宏觀資產配置方面投研優勢,明確理財產品互投規則。二是給予銀行理財公平競爭政策安排。税收政策方面,證券投資基金銀行理財實施公平税賦政策。淨資本管理規定方面,券商和信託而言,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規定槓桿使用和投資範圍方面嚴格,應拉平。給予銀行理財參養老第一、第二支柱資質,持續提高銀行理財資金參與養老金管理深度廣度;進一步擴大銀行理財產品代銷機構隊伍,理財產品銷售渠道;提高理財產品銷售便捷性,適時考慮豁免R4以上產品銷售面籤規定。

(2)進一步推動完善資管行業統一監管框架和上位法修訂完善。進一步統籌協調功能監管和機構監管、監管行為監管之間關係,推動相關上位法修訂,從而法規層級上實現資管行業統一監管框架提級。遵循監管基本原則基礎上,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推進,實施。明確人民銀行負責資管行業宏觀監管,銀保監會和證監會負責資管機構微觀行為監管。同時要強化銀行理財新興資管業務監管資源投入,加強監管力量。

(1) 打造全方位投資者教育體系。監管部門牽頭,積極發揮各類投資者保護機構投資者教育中引導作用,聯合行業自律組織和各類金融機構強化投資者教育,培養質量投資者教育隊伍。同時,深化投資者教育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加大資管新規是“破兑”“淨值化”內容教育和普及力度,改變投資者“兑”思維,傳遞淨值化理念。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通過科學設計投資者教育內容,合理定位教育主體角色分工,促進投資者羣體素質整體提升。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運作方式,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説“銀行理財產品”,其指其中綜合理財服務。

  銀行理財產品標準解釋,是商業銀行對潛目標客户羣分析研究基礎上,目標客户羣開發設計並銷售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

  銀行理財產品有著投資領域,此,理財產品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鈎型及QDⅡ型產品。

  理財產品賣家,目前開發理財產品金融機構。投資人應該註意發行者研發、投資管理實力。實力金融機構發行理財產品可靠一些。另外,一些投資渠道是有資格限制,金融機構可能沒有資格參與這些投資,這樣發行者造成了投資方向限制,會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率,因此,實力機構信用可靠。

  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人。有些理財產品並不是面向所有公眾,而是有性認購羣體推出。

  例如:信託理財計劃,限定認購額是100萬,有一些理財產品可能有:是否是本地居民或有地域限制。

  任何理財產品發行之時會規定一個期限。目前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大部分期限,但是有外資銀行推出了期限5~6年理財產品。所以投資人應該明確自己資金程度以及投資期內可能流動性需求,避免由此引起不便。

  投資理財產品時,投資人需要關註觀經濟趨勢,對利率指標有一個大體判斷,避免利率波動造成損失或者資金流動性困難。

  價格是金融產品核心要素。籌資者出售金融產品目的是得到於產品價格收入,投資人投資額於其購入金融產品價格。

  對理財產品而言,其價格相關認購、管理費用以及該筆投資機會成本(可能是利息收益或其他投資收益)。

  收益率表示是該產品投資人帶來收入佔投資額百分比。它是投資管理期結束後,該產品條款計算所得收益率。

  金融市場上,風險和收益是,只有承擔了相應風險才有可能獲得相應收益。實際運行中,金融市場並不是總或者説不是時刻。

  於有信息稱因素存在,市場上可能存在風險收益、風險低收益可能。所以投資人應該詳細瞭解理財產品風險結構狀況,從而其做出判斷和評估,看其是否與所得收益相匹配。

  流動性指是資產變現能力,它收益率是一對矛盾,這有些經濟學家利息定義“流動性價格”原因。

  同等條件下,流動性,收益率,所以投資人需二者之間作出權衡。

  目前推出理財產品,是一些結構性理財產品中,嵌入了期權金融衍生品。例如:投資人可提前贖回條款,可提前贖回是一項權利(儘管是選擇);銀行可提前終止權力是有利於銀行條款。

  所以,投資人選擇理財產品時應該充分發掘其中信息,並充分利用這方面權利。

  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上,各家銀行十分註重自己產品品牌宣傳,如工商銀行“穩得利”、光大銀行“陽光理財”、民生銀行“理財”,市場上有品牌知名度。

  銀行人民幣理財是指銀行信用等級人民幣債券(含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其他債券)投資收益為保障,面向個人客户發行,客户支付本金和收益風險理財產品。

延伸閱讀…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現狀及展望

規模縮水產品扎堆到期銀行理財回暖待考驗

  收益率、安全性是人民幣理財主要特點。目前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可分為兩類。

  (1)傳統型產品主要有基金、債券、金融證券,此類產品風險,收益確定,收益3%左右。

  (2)人民幣結構性存款該類產品匯率掛鈎,外幣同類產品本質上來説有多少差異,風險於傳統型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像是“定期儲蓄”替代品。例如:交通銀行“得利寶·深紅3號”高息和貨幣策略吸引投資人眼光,這一款產品投資期限一年,分為人民幣、澳元、歐元三種貨幣投資選擇,產品收益率與“一籃子貨幣”(巴西、丹麥、挪威、土耳其)對美元匯率表現掛鈎。如果投資時,“一籃子貨幣”表現於期初水平,即使只是持平,人民幣產品可獲得於10%收益。

  2008年,股票市場波動,“保本增值”成為理財風向。此背景下,各銀行推出外幣理財產品迴避短期股票市場風險。

  銀行外幣理財產品,“多國貨幣”、“高息”、“短期”成為門宣傳辭彙。

  (1)光大銀行2008年3月17El推出收益外幣理財A計劃產品,其中美元一年期收益產品,預期年收益率7.2%;港幣一年期收益產品,預期年收益率6.5%;美元一年期收益產品,預期年收益率相比於銀行存款收益誘人。

  (2)荷蘭銀行推出“多元貨幣指數”掛鈎結構性存款和“一籃子強勢貨幣”掛鈎結構性存款兩款理財新品。“多元貨幣指數”掛鈎結構性存款,通過跟蹤全球包括澳大利亞、巴西八個國家貨幣表現,分享超額回報。

  (3)招商銀行推出“金葵花”安心回報“匯贏3號”港幣3個月期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高達5.0%。

  (4)光大銀行保本保收益T計劃理財產品推出以來受到市場追捧,推出產品期限從八天、一個月、兩個月到四個月,預期年收益率達到3.3%、5.1%、5.4%和6.2%。

  2008年,股票市場風險讓投資人主動選擇迴避風,風險類產品成為理財市場主流產品。商業銀行進行風險類產品投資有經驗,短期、風險外幣理財產品銷售,產品出現過投資人排隊搶購情況,未來整個理財產品市場可能進一步出現分化。客户獲取收益方式理財產品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定條件客户承諾支付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投資風險或者銀行定條件客户承諾支付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銀行和客户定分配,並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包括了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收益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收益為,例如:6%;而後者後有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管理收益和約定條款而定。

  (1)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定條件客户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投資風險客户承擔,並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户實際收益理財產品。

  (2)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客户支付收益,並保證客户本金安全理財產品。

  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發行機構承諾理財產品會取得收益,有可能收益零,保本產品有可能收益負。

  銀行推出每一款理財產品中,會自己產品特性給予介紹。目前各家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是本金給予保證,即使是打新股之類產品,儘管其本金具有風險,但以往市場表現,出現這種情況概率還是。

  銀行理財產品有著投資領域,此,理財產品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鈎型及QDⅡ型產品。

延伸閱讀…

銀行理財業務4 月月報

銀行理財規模近三週增超1.5萬億元理財子公司產品“破淨率” …

  1.債券型理財產品指銀行將資金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投資於央行票據和企業短期融資券。因為央行票據企業短期融資券個人無法直接投資,這類人民幣理財產品客户提供了分享貨幣市場投資收益機會。

  這類產品中,個人投資人銀行之間要簽署一份本付息理財,並以存款形式將資金交由銀行經營,後銀行募集資金集中起來開展投資活動。

  付息日,銀行收益返投資人;本金償還日,銀行足額償付個人投資人本金。

  信託公司通過銀行合作,銀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後信託公司負責投資,主要是投資於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信託產品,有投資於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產品。如新股申購,房地產投資可以納入理財產品投資標,這意味著普通投資者投資信託機會很多。

  投資人主要通過銀行購買信託產品,目前像農業銀行、中信銀行有相關產品問世。

  掛鈎型理財產品稱結構性產品,其本金於傳統債券投資,而產品收益相關市場或產品表現掛鈎。有產品利率區間掛鈎,有的美元或者其他可兑換貨幣匯率掛鈎,有的商品價格主要是國際商品價格掛鈎,有股票指數掛鈎。

普益標準研究員黃曉旭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發生過“破淨”銀行理財產品佔存續產品數量9.73%。從上半年理財產品兑付情況,產品兑付收益並沒有因為短期淨值波動現象受到嚴重影響,有超9成產品能夠達到業績基準下線,完成收益兑付。2022年上半年封閉式產品兑付情況,共有12380隻產品披露了業績基準。其中,有10367隻產品能夠計算得到收益率。將收益率業績基準進行後發現,有9成產品收益率可以達到銀行設定業績基準線,超4成產品收益率超過了業績基準線(業績基準中樞),實現了超額兑付。

近期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現象是受債市波動影響,但銀行理財整體屬於型投資品種,固收類理財產品無論市場規模是市場佔比,居位置。同時,銀行固收類資產投資方面有經驗,對利率走勢判斷、參與債券市場廣度和深度是其看家本領,銀行及理財子大類資產配置上有優勢。投資者應理性看待短期淨值波動,順應行業發展規律。

國盛証券此認,對居民來説,贖回理財產品後資金進入存款,從而進入銀行投資渠道。目前貸款投放需求不是情況下,銀行會將資金投向同業市場或債券市場。本輪贖回資金大部分會流回銀行間市場和債券市場,債市資金供給並會減少。這多是摩擦性影響,整體資金影響,帶來是結構上變化而非趨勢性調整壓力。

有市場人士表示,符合資管新規要求存續理財產品產品形態可以分為現金管理類、各種定期開放式淨值和封閉式淨值產品。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底層資產多銀行存款、債券回購、中央銀行票、同業存單,採用攤餘成本法估值,收益表現﹔定期開放產品和封閉式產品底層資產週期債券資產主,隻能定時間可進行申贖操作,規模定性,但於是市值法估值,淨值變化受債券市場和利率市場波動影響。淨值波動下面臨贖回壓力主要每日可申贖開放式理財產品主,這些產品資產端配置了短久期債券類資產,貨幣市場利率上行期,淨值調整,零售端客户操作。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我國全市場理財產品存續規模超30萬億元。其中,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數量45237款,存續規模28.96萬億元,同比增長8.79%和19.72%,銀行理財市場呈現發展態勢。其中,今年三季度,全市場發封閉式產品數量佔比持續增長,新發封閉式產品數量5776款,佔89.55%,同比上升3.98%﹔與此同時,發開放式理財產品數量佔比進一步下降。

國盛固收楊業偉團隊表示,擔憂理財資金贖回可能帶來負反饋循環。當前新發行理財產品封閉期拉長,使得理財淨值波動承受力變強。雖然年底之前現金管理類產品需要整改完成,但是預計壓縮規模,而且可以轉變淨值法估值產品,至於因此拋售底層資產。另外,銀行理財賣出債券幅度表明贖回風險可控。

同時,理財公司近日發文,解釋債市波動原因,闡述應對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策略。

  資管格局生變,銀行理財存續規模首度基金反超。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日發佈《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較去年底“縮水”超2萬億元。業內專家認為,作為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大户”,下半年銀行理財規模有望回暖,但面臨着8月3萬億元產品扎堆考驗。

  《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理財產品,合計規模25.34萬億元,同比減少13.07%,較去年底27.65萬億元減少2.31萬億元。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投資情緒處於恢復階段,受宏觀經濟波動,投資者情緒,市場利率中樞下移,理財產品收益率前幾年回落且淨值波動有所增大;另外,居民多元化資產配置有關,比如居民增加基金、儲蓄類產品方面配置以及增加消費支出等行,影響銀行理財規模。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下降主要原因還是去年11月中旬開始“贖回潮”帶來了負面影響,直至今年4月陰霾消散。

  “歷史數據看,資管新規五年來,銀行理財經歷了2019年2021年三年規模提升後,2022年6月末達到階段性高點29.15萬億元,此後受股債市場波動、淨值回撤影響,理財客户出現資金‘搬家’,理財規模開始持續下滑。”財信研究院金融團隊報告分析稱。

  存續規模外,銀行理財募集資金能力受到影響。《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累計募集資金27.75萬億元,同比驟降42%。業內專家看來,上半年銀行理財募集資金只有去年同期不到六成,主要因為淨值化背景下,銀行理財保本,投資者而言其優勢有所喪失。另外,銀行理財產品體系單一,規模受到短期因素影響。

  4月例,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4月全市場發2434款理財產品,環比減少425款。其中,317款開放式產品,業績基準3.57%;2117款封閉式產品,業績基準3.65%。

  東興證券研報指出,受去年末債市波動影響,理財產品破淨導致個人投資者風險降低,今年一季度完全恢復,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繼續收縮。二季度以來存續規模有所回暖,不過6月末部分理財產品衝存款規模有影響。

  “上半年理財規模下滑6月末受商業銀行存款考核影響,商業銀行引導理財資金階段性迴流銀行表內有關。”明明認為,6月理財規模下滑是因為商業銀行面臨季末考核,理財資金階段性迴流銀行表內,“另外,今年6月份下滑幅度於去年同期主要原因於,表內存款餘額相比往年,因此衝存款壓力。”

  產品類型結構,《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24.11萬億元,佔比95.15%,較去年同期增加1.32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1.11萬億元,佔比4.38%,較去年同期減少1.52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存續規模,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歷史數據,資管新規後,固收類理財產品主導地位進一步強化,佔比2019年末78.08%提升目前95.15%,是去年以來股市震盪下行,居民風險下降,波動固收類產品受到青睞。”財信研究院金融團隊表示。

  事實上,2023年上半年債券市場低位回升,固收類產品主銀行理財產品順勢而為,發行規模同比提升,型產品發行走出2022年理財產品“贖回潮”陰霾,發行比例今年二季度有所上升。不過,2023年上半年權益市場走勢不及預期,1月震盪上行後,2月後時間表現欠佳導致部分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虧損,市場整體跌破預期收益表現下,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發行規模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