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g Kong
  • Daily

【平安保險公司的企業成果分析】一 |公司分析 |中国平安2021年财报分析及一季报点评 |

11 月 2, 2022 公司

上图是2021年年报中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商发控股有限公司及Plenty Ace Investments (SPV) Limited均属于卜蜂集团有限公司间接全资持股子公司,两者因具有同一控制人(卜蜂集团有限公司)而被视为构成一致行动关系。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卜蜂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上述两家及其他下属子公司合计间接持有本公司H股1,243,259,627股,约占本公司总股本的6.80%。这个卜蜂集团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正大集团,这个我们应该比较熟悉,正大综艺就是他们的,在中国的业务涉及购物中心、房地产、制药、农牧食品等,是一家多元化的跨过公司,是泰国的头部大企业,公司老板谢国民也是泰国首富,谢国民祖籍广东汕头,这也解释为什么正大会在中国有这么多投资。其实如果把国有法人股份全部加上,总共有9.2%,这已经大于正大集团的6.8%了。那中国平安是不是国企了呢?年报中对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是这样描述的:本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也不存在实际控制人。从中国平安的股权历史来看,当初是纯正的国企,后来引入汇丰银行成为大股东,可以说又变成了外资。马明哲不断进行股权改革,引入外部投资者,都是为了加强管理层的控制力。从管理层人员看,正大集团2个非执行董事,深业集团有限公司1个非执行董事,都不参与公司经营。都是作为财务投资者,这几年的经营情况也确实未见干预的情况。我认为实际控制人还是马明哲,从平安发展的战略及执行上也印证马明哲作为创始人还是牢牢地把控着公司的方向。公司业务介绍中国平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就是个卖保险的,但其实平安的业务很多,很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平安的年报审计费在1个亿的原因。中国平安是中国少有的金融全牌照的公司。一般拥有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期货、金融租赁即可称之为全牌照。这些牌照都是含金量非常高的,属于躺着赚钱的那种,几乎可以召唤神龙。中国有金融全牌照的公司只有6家,除了中国平安,其它5家公司分别为:1、中国中信集团;2、中国光大集团;3、方正集团;4、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5、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业务主要有保险、银行、证券、资产管理、科技。

从营运利润来看,保险及银行业务占比达90%,而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占比65%,而中国平安现在股价低迷的最主要原因正是保险出了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先理解现在中国平安的代理人改革。

代理人改革平安为什么要进行代理人改革?之前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基本是没有要求,只要能卖出保险就可以,保险代理人很多对产品也不了解,全靠忽悠,甚至确实有些欺骗成份。因为保险还有类似传销这种提成模式,代理人到处拉人头。很多是自己亲戚朋友拉一波,很多代理人是自己买了保险,后面难做就离职了, 这就导致卖保险的口碑很差。现在人们对卖保险还是很有偏见。之前的这种粗放式的方式确实让保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现在人口红利过去了,骗过一波人后,发现这种方式很难持续下去了。这时候中国的保险公司想到了友邦。其实代理人制度也是在友邦那学的,之前保险员工都是有编制的,都是坐柜台,等客户上门,旱涝保收。学习友邦代理人制度之后,保险营业员开始登门拜访,走街串巷,甚至是拉着亲友一起卖保险,利用人海战术,得到了很大一波发展。目前的这些问题友邦也经历过,还亲测有效,那最好的方式肯定是跟着学了。代理人改革主要就是提高代理素质,把之前的保险业人员流失率高,服务参差不齐等问题解决。提高服务质量,所有行业基本都是一样,在一个蓝海市场大家首先都是靠速度先占据市场,但市场变成红海后,还是要靠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友邦代理人改革起于2010年,开始主动缩减自己的代理人规模,代理人规模在三年内缩减了36.7%,从2010年的2.4万人下降到了2013年的1.5万人。用严苛的考核制度削减低产能代理人,并且招募高质量高学历的代理人。当然,2010年到2012年的新单保费增速也因此受了较大的影响。

但2012年之后友邦的新业务增速立马提速,马明哲说代理人改革要到2022年,我估计依据也是友邦改革用了3年。代理人改革情况怎么样?判断代理人改革的情况,判断的指标就是新业务价值的情况了?保单卖不出去一切都是白搭。平安2021年年报显示,新业务价值下降了23.6%,新业务价值率下降了5.5%,看起来数据确实难看,这也就是说新卖的保单价值下降了23.6%,但是那些长期的利润率比较高的保单也卖得原来差。这和我们代理人改革的逻辑是对应不上的。平安寿险代理数量从2020年102万减到到2021年60万,减少了41%。按理说代理人改革提高了人员素质,留存培养那些高质量代理人,改革期新业务价值下降可以理解,因为人员减少了,但是高质量的代理人应该对新业务价值率会有提高的。

我们还要考虑一个疫情原因,这几年改革刚好碰到疫情,疫情影响还是很大的,首先,疫情隔离会对代理人销售产生很大影响,很多都不能方便见面了,销售难度自然是很大。其次,疫情对居民的收入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身边都有很多被裁员降薪的同事和朋友,人们收入下降了对保险的需求自然就少了,保险毕竟不是个必须消费品,没什么钱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侥幸心理,认为保险是保低概率的事情,很大可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再次,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买保险的更加注重短期的健康险,经济形势不明朗人们更偏重于考虑短期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行为,我想这也是导致新业务价值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那怎么评判平安的改革效果呢?我们可以横向比较一下,我们看一看中国上市的几个保险公司情况。

中国人保财报中没有露新业务价值率,可以看到中国平安在相比这几家保险公司下浮率数据总体还是最好的。代理人数量其它保险公司年报中也没有披露,这也反应中国平安在财报披露方面相比是很优秀的。从上面的数据至少可以反应这确实是行业的一个共性问题,不只有平安一家。疫情的影响让马明哲估计的3年改革完成,现在看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人身险及健康险业务由于人身保险的特殊性,卖出去的保单一般都是要多年保单结束后,才能根据保单的费用,赔付情况,投资情况,算出这单赚了多少钱。但时间这么久如果都这样做,很难反应出保险公司现在的价值情况。所以就引出了内含价值的这个概念。内含价值就是以往的保单在到期之后将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回报以谨慎的贴现率折现到今天的价值。这涉及到精算和假设。保险公司的赚钱模式说简单点就是拿到保费,然后用保费去投资。除去管理费,出现意外的赔付,到期后赚得的利润,然后根据时间折现到现在的利润。因为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比如我们现在100块钱,每年能拿到的无风险收益是3%,那今年的100块,明年就只值97块了。同理,保险公司最后保单结束后的利润比如明年赚的100块,到今天利润只能计97块了。这其中还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假设数据,一个是贴现率,一个就是投资回报率。平安用的风险贴现率是11%,而投资回报率锁定为5%。对比A股几家上市保险公司的情况如下表:

中国平安的的指标设置是最保守的,保险公司内含价值存在很多假设,包括其中还有死亡率、发病率、弃保率等各种假设,所以简单的和各家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对比来判断各保险公司的估值高低没有意义,从平安的据数披露,假设保守等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平安PEV(市值/内含价值)远比其它几家保险公司高的原因。而新业务价值则是每年销售的新保单在销售之初将未来价值贴现。已签的保单只要维护好,基本每年都可以慢慢释放利润,重要的还是有新保单进来,所以我们最终关注的重点还是新业务价值。在代理人改革中已经分析了新业务价值的情况。结论是改革还未见成效,但受疫情影响很大,还需要时间。财产保险业务

财产险业务营运利润今年增长0.2%,主要是车险收入下降很多,主要原因是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导致赔付增加,赔款总额超31亿元 ,这是特殊年份情况,对长期影响不是特别大。还有一个原因是车险改革,车险综合改革后,交强险、车损险保障范围扩大、增值服务纳入保险条款,增加了对客户的保障力度。受车险综合改革、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平安产险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3.7%。但已逐步恢复增长,第四季度同比增长8.7%。对比人保数据,人保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减少3.9%,第四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9%,与平安基本一致。说是确实是行业政策问题。结论财产保险业务受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及车险改革影响,2021年增长乏力,但是行业普遍现象且为短期影响,预计今天恢复正常。银行业务

平安银行经营业绩稳健增长,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净利润同比增长25.6%。

净利润同比增长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长,2021年,平安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490.47亿元,同比增长22.4%,主要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理财业务等带来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加,以及债券投资等业务带来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

这部分我认为不持续,净利润稳定在营收同比增长10%应该是可以期待的,这也是相当好的业绩了。

平安银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成果显著,目前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达58%,零售业务净利润占比达59%。不良货款率1.02%,新生不良率下降到0.96%,资产质量很好。

结论:平安银行业绩增长不错,资产质量也很好。

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是平安很重要的一块业务,平安收入大头在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收到的钱要通过投资产生收益,截至2021年12月末,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达4.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

分析中国平安的资产管理业务要抓住这几个点:

1、华夏幸福计提损失影响

2021年,本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估值调整及权益法损益调整金额合计为432亿元,其中股权类159亿元,债权类273亿元 ;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243亿元,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影响金额为73亿元。影响营运利润5%。

华夏幸福去年9月宣布2192元债务重组还款计划,据华夏幸福的公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签约实现债务重组的金额累计为1186.03亿元;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金额合计461.25亿元。

预计平安实际的损失会减小很多。

2、是否还有第二个华夏幸福,房地产形势对平安投资的影响

年报中披露: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本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不动产投资余额为2,161.38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5.5%,其中物权1,006.47亿元、股权568.63亿元、债权586.28亿元。本公司所持有的物权投资主要是有持续稳定回报的商办收租型物业,符合保险资金长久期的资产配置原则,以匹配负债。股权和债权投资主要是财务投资,包括与不动产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公司债券、不动产债权计划等,以获取分红收入、利息收入并赚取买卖差价为目的。

物权收租型风险是很小的,其中股权加上债券占10%,也就是占总投资资产的2.3%左右,极端情况拍脑袋就算亏一半也就影响投资组合1%。目前对房地产松绑措施不断出台,风险也在降低。

3、平安投资收益情况如何

平安今年因华夏幸福损失计提及股票市场下跌的原因,净投资收益率4.6%,总投资收益率4.0%。下降明显。上篇我们说到中国平安的投资收益假设是5%,意味着没有达到5%,内含价值就需要减掉这部分的损失,超过5%就可以增加。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特殊的年份,华夏幸福减值损失上面已经说过,大概率以后很少会这样出现。

股票市场用短期波动来衡量投资好坏也是不合理的,我们也都是做投资的,如果以一年的浮盈来定义投资好坏,很容易陷入追涨杀跌当中,对投资是没有好处的,股票投资要长期。甚至我认为目前这个股市估值水平,应该适当加大股权投资比例,无惧短期波动。

中国平安长期投资收益如何呢?

年报中披露近10年平均投资收益为5.3%,是符合假设的5%预期回报率的。

我认为平安能保持投资收益率在5%以上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是我对平安的5.3%的投资回报率并不满意,我有一点很好奇,为什么平安不能学一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哈撒韦公司,投资年回报复利在20%,即使年回报能达到10%,那对收益的贡献将无比巨大。 当然我平安的资金和巴菲特的资金不一样,有管理要求,也有流动性的需求,但只要能提高1%的收益,对于4万亿的投资资产就是400亿的利润。

投资管理人都是专业精英肯定综合考虑各方条件了,只是对这点很好奇。

结论:投资短期受华夏幸福及股市波动影响,今年收益很差。但长期保持5%以上应该不用担心。

其它业务

其它业务占比很少,平安近年一直强调的金融科技业务也都是在畅想阶段还未带来太多的实际业务贡献。就不做业务分析了。

平安的未来

保险是个古老的行业,随着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买保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我们保险离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如何呢?

这要引入两个概念: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保险密度=某地区当年保险收入/某地区当年常驻人口数

保险深度=一国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我们保险密度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46%的空间,保险深度还有40%的空间。

我们内地保险密度离美国还有91%的空间,保险深度还有100%的空间。

上图是2021年年报中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商发控股有限公司及Plenty Ace Investments (SPV) Limited均属于卜蜂集团有限公司间接全资持股子公司,两者因具有同一控制人(卜蜂集团有限公司)而被视为构成一致行动关系。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卜蜂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上述两家及其他下属子公司合计间接持有本公司H股1,243,259,627股,约占本公司总股本的6.80%。这个卜蜂集团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正大集团,这个我们应该比较熟悉,正大综艺就是他们的,在中国的业务涉及购物中心、房地产、制药、农牧食品等,是一家多元化的跨过公司,是泰国的头部大企业,公司老板谢国民也是泰国首富,谢国民祖籍广东汕头,这也解释为什么正大会在中国有这么多投资。其实如果把国有法人股份全部加上,总共有9.2%,这已经大于正大集团的6.8%了。那中国平安是不是国企了呢?年报中对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是这样描述的:本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也不存在实际控制人。从中国平安的股权历史来看,当初是纯正的国企,后来引入汇丰银行成为大股东,可以说又变成了外资。马明哲不断进行股权改革,引入外部投资者,都是为了加强管理层的控制力。从管理层人员看,正大集团2个非执行董事,深业集团有限公司1个非执行董事,都不参与公司经营。都是作为财务投资者,这几年的经营情况也确实未见干预的情况。我认为实际控制人还是马明哲,从平安发展的战略及执行上也印证马明哲作为创始人还是牢牢地把控着公司的方向。公司业务介绍中国平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可能就是个卖保险的,但其实平安的业务很多,很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平安的年报审计费在1个亿的原因。中国平安是中国少有的金融全牌照的公司。一般拥有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期货、金融租赁即可称之为全牌照。这些牌照都是含金量非常高的,属于躺着赚钱的那种,几乎可以召唤神龙。中国有金融全牌照的公司只有6家,除了中国平安,其它5家公司分别为:1、中国中信集团;2、中国光大集团;3、方正集团;4、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5、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业务主要有保险、银行、证券、资产管理、科技。

从营运利润来看,保险及银行业务占比达90%,而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占比65%,而中国平安现在股价低迷的最主要原因正是保险出了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先理解现在中国平安的代理人改革。

代理人改革平安为什么要进行代理人改革?之前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基本是没有要求,只要能卖出保险就可以,保险代理人很多对产品也不了解,全靠忽悠,甚至确实有些欺骗成份。因为保险还有类似传销这种提成模式,代理人到处拉人头。很多是自己亲戚朋友拉一波,很多代理人是自己买了保险,后面难做就离职了, 这就导致卖保险的口碑很差。现在人们对卖保险还是很有偏见。之前的这种粗放式的方式确实让保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现在人口红利过去了,骗过一波人后,发现这种方式很难持续下去了。这时候中国的保险公司想到了友邦。其实代理人制度也是在友邦那学的,之前保险员工都是有编制的,都是坐柜台,等客户上门,旱涝保收。学习友邦代理人制度之后,保险营业员开始登门拜访,走街串巷,甚至是拉着亲友一起卖保险,利用人海战术,得到了很大一波发展。目前的这些问题友邦也经历过,还亲测有效,那最好的方式肯定是跟着学了。代理人改革主要就是提高代理素质,把之前的保险业人员流失率高,服务参差不齐等问题解决。提高服务质量,所有行业基本都是一样,在一个蓝海市场大家首先都是靠速度先占据市场,但市场变成红海后,还是要靠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友邦代理人改革起于2010年,开始主动缩减自己的代理人规模,代理人规模在三年内缩减了36.7%,从2010年的2.4万人下降到了2013年的1.5万人。用严苛的考核制度削减低产能代理人,并且招募高质量高学历的代理人。当然,2010年到2012年的新单保费增速也因此受了较大的影响。

但2012年之后友邦的新业务增速立马提速,马明哲说代理人改革要到2022年,我估计依据也是友邦改革用了3年。代理人改革情况怎么样?判断代理人改革的情况,判断的指标就是新业务价值的情况了?保单卖不出去一切都是白搭。平安2021年年报显示,新业务价值下降了23.6%,新业务价值率下降了5.5%,看起来数据确实难看,这也就是说新卖的保单价值下降了23.6%,但是那些长期的利润率比较高的保单也卖得原来差。这和我们代理人改革的逻辑是对应不上的。平安寿险代理数量从2020年102万减到到2021年60万,减少了41%。按理说代理人改革提高了人员素质,留存培养那些高质量代理人,改革期新业务价值下降可以理解,因为人员减少了,但是高质量的代理人应该对新业务价值率会有提高的。

我们还要考虑一个疫情原因,这几年改革刚好碰到疫情,疫情影响还是很大的,首先,疫情隔离会对代理人销售产生很大影响,很多都不能方便见面了,销售难度自然是很大。其次,疫情对居民的收入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身边都有很多被裁员降薪的同事和朋友,人们收入下降了对保险的需求自然就少了,保险毕竟不是个必须消费品,没什么钱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侥幸心理,认为保险是保低概率的事情,很大可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再次,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买保险的更加注重短期的健康险,经济形势不明朗人们更偏重于考虑短期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行为,我想这也是导致新业务价值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那怎么评判平安的改革效果呢?我们可以横向比较一下,我们看一看中国上市的几个保险公司情况。

中国人保财报中没有露新业务价值率,可以看到中国平安在相比这几家保险公司下浮率数据总体还是最好的。代理人数量其它保险公司年报中也没有披露,这也反应中国平安在财报披露方面相比是很优秀的。从上面的数据至少可以反应这确实是行业的一个共性问题,不只有平安一家。疫情的影响让马明哲估计的3年改革完成,现在看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人身险及健康险业务由于人身保险的特殊性,卖出去的保单一般都是要多年保单结束后,才能根据保单的费用,赔付情况,投资情况,算出这单赚了多少钱。但时间这么久如果都这样做,很难反应出保险公司现在的价值情况。所以就引出了内含价值的这个概念。内含价值就是以往的保单在到期之后将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回报以谨慎的贴现率折现到今天的价值。这涉及到精算和假设。保险公司的赚钱模式说简单点就是拿到保费,然后用保费去投资。除去管理费,出现意外的赔付,到期后赚得的利润,然后根据时间折现到现在的利润。因为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比如我们现在100块钱,每年能拿到的无风险收益是3%,那今年的100块,明年就只值97块了。同理,保险公司最后保单结束后的利润比如明年赚的100块,到今天利润只能计97块了。这其中还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假设数据,一个是贴现率,一个就是投资回报率。平安用的风险贴现率是11%,而投资回报率锁定为5%。对比A股几家上市保险公司的情况如下表:

中国平安的的指标设置是最保守的,保险公司内含价值存在很多假设,包括其中还有死亡率、发病率、弃保率等各种假设,所以简单的和各家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对比来判断各保险公司的估值高低没有意义,从平安的据数披露,假设保守等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平安PEV(市值/内含价值)远比其它几家保险公司高的原因。而新业务价值则是每年销售的新保单在销售之初将未来价值贴现。已签的保单只要维护好,基本每年都可以慢慢释放利润,重要的还是有新保单进来,所以我们最终关注的重点还是新业务价值。在代理人改革中已经分析了新业务价值的情况。结论是改革还未见成效,但受疫情影响很大,还需要时间。财产保险业务

财产险业务营运利润今年增长0.2%,主要是车险收入下降很多,主要原因是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导致赔付增加,赔款总额超31亿元 ,这是特殊年份情况,对长期影响不是特别大。还有一个原因是车险改革,车险综合改革后,交强险、车损险保障范围扩大、增值服务纳入保险条款,增加了对客户的保障力度。受车险综合改革、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平安产险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3.7%。但已逐步恢复增长,第四季度同比增长8.7%。对比人保数据,人保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减少3.9%,第四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9%,与平安基本一致。说是确实是行业政策问题。结论财产保险业务受河南特大暴雨灾害及车险改革影响,2021年增长乏力,但是行业普遍现象且为短期影响,预计今天恢复正常。银行业务

平安银行经营业绩稳健增长,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净利润同比增长25.6%。

净利润同比增长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长,2021年,平安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490.47亿元,同比增长22.4%,主要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理财业务等带来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加,以及债券投资等业务带来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

这部分我认为不持续,净利润稳定在营收同比增长10%应该是可以期待的,这也是相当好的业绩了。

平安银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成果显著,目前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达58%,零售业务净利润占比达59%。不良货款率1.02%,新生不良率下降到0.96%,资产质量很好。

结论:平安银行业绩增长不错,资产质量也很好。

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是平安很重要的一块业务,平安收入大头在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收到的钱要通过投资产生收益,截至2021年12月末,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达4.0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

分析中国平安的资产管理业务要抓住这几个点:

1、华夏幸福计提损失影响

2021年,本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估值调整及权益法损益调整金额合计为432亿元,其中股权类159亿元,债权类273亿元 ;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243亿元,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影响金额为73亿元。影响营运利润5%。

华夏幸福去年9月宣布2192元债务重组还款计划,据华夏幸福的公告,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签约实现债务重组的金额累计为1186.03亿元;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金额合计461.25亿元。

预计平安实际的损失会减小很多。

2、是否还有第二个华夏幸福,房地产形势对平安投资的影响

年报中披露: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本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不动产投资余额为2,161.38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5.5%,其中物权1,006.47亿元、股权568.63亿元、债权586.28亿元。本公司所持有的物权投资主要是有持续稳定回报的商办收租型物业,符合保险资金长久期的资产配置原则,以匹配负债。股权和债权投资主要是财务投资,包括与不动产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公司债券、不动产债权计划等,以获取分红收入、利息收入并赚取买卖差价为目的。

物权收租型风险是很小的,其中股权加上债券占10%,也就是占总投资资产的2.3%左右,极端情况拍脑袋就算亏一半也就影响投资组合1%。目前对房地产松绑措施不断出台,风险也在降低。

3、平安投资收益情况如何

平安今年因华夏幸福损失计提及股票市场下跌的原因,净投资收益率4.6%,总投资收益率4.0%。下降明显。上篇我们说到中国平安的投资收益假设是5%,意味着没有达到5%,内含价值就需要减掉这部分的损失,超过5%就可以增加。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特殊的年份,华夏幸福减值损失上面已经说过,大概率以后很少会这样出现。

股票市场用短期波动来衡量投资好坏也是不合理的,我们也都是做投资的,如果以一年的浮盈来定义投资好坏,很容易陷入追涨杀跌当中,对投资是没有好处的,股票投资要长期。甚至我认为目前这个股市估值水平,应该适当加大股权投资比例,无惧短期波动。

中国平安长期投资收益如何呢?

年报中披露近10年平均投资收益为5.3%,是符合假设的5%预期回报率的。

我认为平安能保持投资收益率在5%以上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是我对平安的5.3%的投资回报率并不满意,我有一点很好奇,为什么平安不能学一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哈撒韦公司,投资年回报复利在20%,即使年回报能达到10%,那对收益的贡献将无比巨大。 当然我平安的资金和巴菲特的资金不一样,有管理要求,也有流动性的需求,但只要能提高1%的收益,对于4万亿的投资资产就是400亿的利润。

投资管理人都是专业精英肯定综合考虑各方条件了,只是对这点很好奇。

结论:投资短期受华夏幸福及股市波动影响,今年收益很差。但长期保持5%以上应该不用担心。

其它业务

其它业务占比很少,平安近年一直强调的金融科技业务也都是在畅想阶段还未带来太多的实际业务贡献。就不做业务分析了。

平安的未来

保险是个古老的行业,随着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买保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我们保险离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如何呢?

这要引入两个概念: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保险密度=某地区当年保险收入/某地区当年常驻人口数

保险深度=一国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我们保险密度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46%的空间,保险深度还有40%的空间。

我们内地保险密度离美国还有91%的空间,保险深度还有100%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