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g Kong
  • Daily

【跨國公司如何開展國際業務】? |跨国公司在美国如何开展银行业务 |跨國公司 |

11 月 2, 2022 公司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不同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包括三个:

  (一)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

  企业从事国际化活动最直接的动因是开发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上有趋同的倾向,这使得企业有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二)寻找低成本的资源。

  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可以带来低成本优势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根本性的原因。企业将经营活动领域从单一的国内市场扩展到海外市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对顾客需求的认识,由此打造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远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对环境变量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要在深入考察各环境变量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应对之策。

  (一)政治法律因素。

  国际化经营中涉及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含:

  (二)经济因素。

  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经济因素包括:

  (三)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居民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塑造了国民的行为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哪一个对员工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深入地了解东道国当地的文化,并以尊重、包容的态度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不同国家的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本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二是选择适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一)国际化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

  1.本国中心战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价值判断下做出的经营战略,其目的在于以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和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竞争优势。这一战略的特点是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协调,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经营决策权由母公司控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集中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缺点是产品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2.多国中心战略。在统一的经营原则和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各东道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生产和经营。母公司主要承担总体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目标分解,对海外子公司实施目标控制和财务监督;海外的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决策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好,市场反应速度快,缺点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协调难度。

  3.全球中心战略。全球中心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采用全球中心战略的企业通过全球决策系统把各个子公司连接起来,通过全球商务网络实现资源获取和产品销售。这种战略既考虑到东道国的具体需求差异,又可以顾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缺陷,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资金投入大。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以通过进出口商品、许可协议、并购、合资以及建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公司能否达成预定的国际化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国际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种类

  国际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初始阶段到完全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产品出口战略;契约协议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国际战略联盟。这四种战略表现了国际企业的纵向成长轨迹,但四者又不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产品出口战略不仅为试探国际市场行情的中小企业所广为采用,对于大企业,这一战略也是国际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全球化战略的起点,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大多数国际企业而言,通过出口直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依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然而维持国内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出口的本质特征已发生变化。比如从本土出口越来越少,而从建在其它国家的工厂的出口却在增加。这证明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出口战略的日趋复杂性以及这一战略与其它战略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优点

  1、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国内市场萎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通过将国内产品直销海外,企业可保持对研究、设计和生产决策的很高程度的控制;而若生产设施分建在世界几个地区,或企业与国外公司有某种形式的经营瓜葛,这种宏观控制关系就不分有这样牢固。维持对研究与生产决策的紧密控制,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利于保护关键性技术,并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3、 出口战略使企业能够保持国内生产规模,继续利用国内生产资源。

  ·缺点

  1、企业必须对付外国市场的各种障碍,如关税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等。

  2、汇率方面的不定期波动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风险。

  3、国外进口商保持成功的合作关系比较困难或代价高昂。

  4、出口所需支付的各种名目的开支也会加重企业的负担。

  通过签订合作性契约协议这一贸易关系形式可以使企业无须在外国领土上进行大规模资金、技术投入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分获一杯羹,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又一选择。这种战略在用来避开外国政府设置的进口限制或投资障碍等方面成效卓然,同样也是国际企业建立更高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前奏曲。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作性契约协议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和分包这三种形式。

  1.许可证贸易

  指通过签订许可合同(Licensing Contract),由享有专利产品、服务或技术的输出方将一定限度的生产和销售权出售给输入方,输入方支付给输出方专利权使用费。

  国际许可证贸易最初是在不同国家中的垄断企业之间进行,互换许可证以避免二者在竞争中形成直接冲突。最近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许可证贸易成为弥补研发费用的有效途径。

  ·优点:

  (1)不必耗费大量投资即可从现有的产品或技术中获利。

  (2)它是穿透国外市场障碍的有力武器。

  ·缺点:

  (1)控制程度低

  (2)培育竞争对手

  2.特许经营(Franchising)

  是许可证贸易的一种变体,特许权转让方将整个经营系统或服务系统转让给独立的经营者,后者则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Franchising fee)。

  在美国,特许经营正成为增长最快的贸易形式。

  ·优点:

  (1)它是不需大规模资金投入即可打入国际市场的十分快捷的方法。

  (2)通过出售一揽子特种经营权,提高了特许专业公司的知名度。

  (3)特许经营使用费往往被记入到企业所收到的“预付款”中,可以说这是企业所获得的一笔十分可观的额外营业基金收入。

  ·缺点:

  (1)特许经营主要适用于那些服务行业,而对于高技术产业或一般制造业则不适宜,也很难推而广之。

  (2)与许可证贸易相似,一旦特许经营协议签字生效后,管理上也易于出现失控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干预经济或政局不稳等给监控当地经营活动带来困难。再则,文化和语言障碍也有可能抑制特许经营在国外的有效发展。

  3.分包(Sub-letting)

  是指一家企业将一具体的生产任务或将企业某一经营部门承包给另一家公司。

  ·优点:

  (1)精悍主业

  (2)降低成本

  (3)获得技术竞争优势。

  ·缺点:

  (1)自身生产能力的弱化,以及引致辞的将来企业整体运营的灵活性和管理控制能力的下降。

  (2)生产经营的空洞化。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投资。其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经营控制权,即投资者在所投资的国外企业中拥有控股权,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享有发言权。

  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只要这一趋势不变,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将作为全球化的引擎,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扩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新建(Greenfield)的办法;另一是兼并和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办法。

  1.新建企业(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

  即独资企业,其所有权全部属于投资者,投资者提供全部资金,独立经营,获取全部利润。

  ·优点:

  有效克服进口限制,比出口能更深入地打入目标国市场,营利机会要比使用许可证贸易更多。并且可以更深入地熟悉当地的销售网络和经营方法。

  ·缺点:

  创建新企业耗资大、速度慢、周期长、不确定性大。

  特别是在许多国家实施各种吸引外资政策的影响下,新建企业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的日益显现,新建企业在FDI中的主体地位已为另一种形式–合并与收购所取代。

  2.跨国并购(M&A)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后者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目前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领域广泛、规模巨大。这种空前的并购规模将有可能导致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全球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优点:

  (1)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国市场。

  (2)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产品种类。

  (3)并购与“当地化”战略相辅相成。

  (4)并购可以从被“吃”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估中获取好处。

  ·缺点:

  (1)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困难。

  (2)各国企业在地理、传统、文化、企业形象等方面存在差异,并购很难使两个企业间的差异很快得到大的改善,并购后往往会出现貌合神离的局面,导致企业面临经营控制不灵的风险。

  (3)企业并购使企业出现两极分化,会造成“太少的企业、太少的竞争和太高的价格”的格局,从而形成产品市场价格上涨,要素市场失业者众多,而企业则会出现惰性滋生,创新动机减弱,以及因规模过大而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

  国际战略联盟是指某个企业的结盟对象超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与自己发展有利的企业结成合作伙伴。这些企业的联盟是为了资源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质上是以合作代替对抗,是更高形式的、更为激烈竞争的开始。

  1897年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与科宁玻璃制业联合建立了一个合作企业。东芝公司也早在1906年就开始热衷于建立联合企业。而缔结国际战略联盟最早是在197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与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结成第一家国际战略联盟。

  1.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条件

  ·各自的比较优势

  ·相近的战略目标

  ·独立的法人资格

  ·长期的合作伙伴

  ·联盟的协同效应

  ·面向全球的市场导向

  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Firms),又稱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國際公司(International Firm)、超國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 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70年代 初,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組成了由知名人士參加的小組,較為全面地考察了跨國公司的各種準則和定義後,於 1974年作出決議,決定聯合國統一採用“跨國公司”這一名稱。

  跨國公司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經濟實體所組成,並從事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性大型企業。跨國公司主要是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壟斷企業。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認為跨國公司應具備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國公司是指一個工商企業,組成這個企業的實體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內經營業務,而不論其採取何種法律形式經營,也不論其在哪一經濟部門經營;第二,這種企業有一個中央決策體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業的全球戰略目標;第三,這種企業的各個實體分享資源、信息以及分擔責任。

跨國公司的產生與發展

  跨國公司是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與資本輸出密切相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輸出大大發展起來,這時才開始出現少數跨國公司。當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大型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和子公司,開始跨國性經營。例如,美國的勝家縫紉機器公司、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愛迪生電器公司、英國的帝國化學公司等都先後在國外活動。這些公司是現代跨國公司的先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跨國公司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有所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得到迅速發展。美國跨國公司的數目、規模、國外生產和銷售額均居世界之首。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公佈的《1993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對全球跨國公司的排名,前十名依次是英荷殼牌集團(RoyaI Dutch Shell),美國的Ford、 GM、Exxon、 IBM,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瑞典及瑞士合資的Asea Brown Boveri,瑞士的Nestle,荷蘭的飛利浦,美國的 Mobil。前十名中美國占了五名。這是按公司海外資產進行的排名。若按銷售額排列,美國依然居前列。 1987年按銷售額排列的世界最大跨國公司的金字塔,在高踞塔尖的23家中,美國占了10家,平均每家年銷售額高達250億美元。在緊接塔尖之下的52家中,美國占了21家,平均每家年銷售額達100億美元。1987年600家世界最大跨國公司的銷售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占42%,西歐占32%,日本占18%,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僅占2%。

  從利潤收益來看,1980—1987 年美國跨國公司的利潤在平均水平以上,而日本跨國公司則在平均水平以下。這可能與日本為了加強競爭,在這段時期內大量投資進行科研創新活動有關,而美國跨國公司的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的比重在這一時期都下降了。據聯合國有關機構1993年的統計,目前世界上共有37000家跨國公司其海外附屬公司總計達17萬家。37000家母公司中,90%是西方國家的,90%中又約有一半屬於美國、日本、德國、荷蘭、義大利五國。屬於發展國家和地區的跨國公司只有2700家。在跨國公司的發展中,美國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和比重,而日本作為起之秀窮追不捨,亦不可小看。據權威雜誌《幸福》評選的1993年全球最跨國公司排名以銷售額為序,1993年全球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中,美國獨鰲頭,有159家上榜,其中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埃克森名列前三名;日緊隨美國之後,有 133家企業入圍。另外上榜的有:英國41家,德國32家法國26家,南韓12家,瑞典12家,澳大利亞10家,瑞士9家。在全球最大的500家服務公司中,美國占136家,英國和德國各43家,日本40家其三井公司名列榜首,法國29家,加拿大17家,義大利15家,西班牙14家.

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

  跨國公司作為在國內外擁有較多分支機構、從事全球性生產經營活動的公司,與國內企業相比較,是有其一些區別的。這些區別表現在:

  1.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目的是實現全球利潤最大化,而國內企業是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

  2.跨國公司是通過控股的方式對國外的企業實行控制,而國內企業對其較少的涉外經濟活動大多是以契約的方式來實行控制。

  3.國內企業的涉外活動不涉及在國外建立經濟實體問題,國內外經濟活動的關係是鬆散的,有較大偶然性,其涉外經濟活動往往在交易完成後就立即終止,不再參與以後的再生產過程;而跨國公司則在世界範圍內的各個領域,全面進行資本、商品,人才、技術、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動,並且這種“一攬子”活動必須符合公司總體戰略目標而處於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國企業一樣參加當地的再生產過程。所以,跨國公司對其分支機構必然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

  (一)跨國公司搞綜合多種經營的形式

  1.橫向型水平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主要從事單一產品的生產經營,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專業化分工,但公司內部轉移生產技術、銷售技能和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的數額較大。

  2.垂直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按其經營內容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不同行業的、但卻相互有關的產品。它們是跨行業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行業,如開采種植→提煉→加工製造→銷售等行業。另一種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和經營同一行業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藝階段的產品,主要涉及汽車、電子等專業化分工水平較高的行業。如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種垂直型的跨國公司,它在全球範圍內從事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以管道、油槽和車船運輸石油和天然氣,經營大型煉油廠,從原油中精煉出最終產品,批發和零售幾百種石油衍生產品。而法國的珀若一雪鐵龍汽車公司則是後一種垂直型的跨國公司,公司內部實行專業化分工,它在國外的84個子公司和銷售機構,分別從事鑄模、鑄造、發動機、齒輪、減速器、機械加工、組裝和銷售等各工序的業務,實現了垂直型的生產經營一體化。

  3.混合型多種經營。此類公司經營多種產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產不同的產品,經營不同的業務,而且它們之間互不銜接,沒有必然聯繫。如日本的三菱重工業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後改為混合多種經營,經營範圍包括:汽車、建築機械、發電系統產品、造船和鋼構件、化學工業、一般機械、飛機製造業等。

  (二)跨國公司重視搞多種經營的原因

  1.增強壟斷企業總的經濟潛力,防止“過剩”資本形成,確保跨國公司安全發展,有利於全球戰略目標的實現。

  2.有利於資金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各種生產要素和副產品的利用率。

  3.便於分散風險,穩定企業的經濟收益。

  4.可以充分利用生產餘力,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潤。

  5.能節省共同費用,增強企業機動性。

  戰後以來,全世界的新技術、新生產工藝、新產品,基本上都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這是跨國公司能夠幾十年不衰反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之一。通常跨國公司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例如,80年代中後期,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研究與開發中心平均每年的研究經費高達 19億美元,並聘用了1.5萬名科研人員,其中2100人獲博士學位,4人曾先後獲得4 項諾貝爾物理獎。又如,著名的 3M公司, 1994 年夏季就新上市近400種半組合式五金類用品,其新產品層出不窮,其原因用3M加拿大分公司DIY產品部門行銷經理的話解釋為:該公司每年營業額的7%用在研製新產品上,業務宗旨是每年必須有 30%的銷售收入來自 4 年前尚未上市的新產品。由此可見其研究的超前。跨國公司不僅註重開發新技術,而且非常善於通過對外轉讓技術獲得高額利潤及實行對分、子機構的控制。

  在國際貿易中,傳統的競爭手段是價格競爭。即指企業通過降低生產成本,以低於國際市場或其他企業同類商品的價格,在國外市場上打擊和排擠競爭對於,擴大商品銷路。而今,由於世界範圍內尤其是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費品支出占總支出比重的增大,及世界範圍內的持續通貨膨脹造成物價持續上漲,產品生命周期普遍縮短等因素影響,價格競爭己很難為跨國公司爭取到最多的顧客,取而代之的是非價格競爭。事實證明,非價格競爭是當代跨國公司壟斷和爭奪市場的主要手段。非價格競爭是指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種,改進商品包裝裝潢及規格,改善售前售後服務,提供優惠的支付條件,更新商標牌號,加強廣告宣傳和保證及時交貨等手段,來提高產品的素質、信譽和知名度,以增強商品的競爭能力,擴大商品的銷路。目前,跨國公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商品非價格競爭能力:①提高產品質量,逾越貿易技術壁壘;②加強技術服務,提高商品性能,延長使用期限;③提供信貸;④加速產品升級換代,不斷推出新產品,更新花色品種;⑤不斷設計新穎和多樣的包裝裝潢,註意包裝裝潢的“個性化”;⑥加強廣告宣傳,大力研究改進廣告銷售術。

  和一般的國內企業或一般的涉外公司相比較,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生產經營方式明顯較多,包括進出口,許可證、技術轉讓、合作經營、管理合同和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等。其中,尤以在海外建立子公司為主要形式開展和擴大其全球性業務。

跨國公司的類型

  按照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劃分標準,對跨國公司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1、按經營項目分類

  按照跨國公司經營項目的性質,可以將跨國公司分為3種類型。

  (1)資源開髮型跨國公司。資源開髮型跨國公司以獲得母國所短缺的各種資源和原材料為目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涉及種植業、採礦業、石油業和鐵路等領域。這類公司是跨國公司早期積累時經常採用的形式,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法、荷等老牌殖民國家的特許公司在19世紀時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經濟落後而資源豐富的國家進行的直接投資就主要集中在種植業、採礦業和鐵路。目前,資源開髮型跨國公司仍集中於採礦業和石油開采業,如著名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英荷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

  (2)加工製造型跨國公司。加工製造型跨國公司主要從事機器設備製造和零配件中間產品的加工業務,以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為主要目的。這類公司以生產加工為主,進口大量投入品生產各種消費品供應東道國或附近市場或者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再出口。這類公司主要生產和經營諸如金屬製品、鋼材、機械及運輸設備等產品,隨著當地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公司經營逐步進入到資本貨物部門和中間產品部門。加工製造型跨國公司是當代一種重要的公司形式,為大多數東道國所歡迎。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是製造業跨國公司的典型代表。

  (3)服務提供型跨國公司。服務提供型跨國公司主要是指向國際市場提供技術、管理、信息、咨詢、法律服務以及營銷技能等無形產品的公司。這類公司包括跨國銀行、保險公司、咨詢公司、律師事務所以及註冊會計師事務所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服務業的迅猛發展,服務業已逐漸成為當今最大的產業部門,服務提供型跨國公司也成為跨國公司的一種重要形式。

  2、按經營結構分類

  按照跨國公司的產品種類和經營結構,可以將跨國公司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橫向型跨國公司。橫向型跨國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機構從事同一種產品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公司。在公司內部,母公司和各分支機構之間在生產經營上專業化分工程度很低,生產製造工藝、過程和產品基本相同。這類跨國公司的特點是母子公司之間在公司內部相互轉移生產技術、營銷訣竅和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有利於增強各自的競爭優勢與公司的整體優勢、減少交易成本,從而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橫向型跨國公司的特點是地理分佈區域廣泛,通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設立子公司與分支機構就地生產與銷售,以剋服東道國的貿易壁壘,鞏固和拓展市場。

  (2)垂直型跨國公司。垂直型跨國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機構之間實行縱向一體化專業分工的公司。縱向一體化專業分工又有兩種具體形式:一是指母子公司生產和經營不同行業的相互關聯產品,如自然資源的勘探、開發、提煉、加工製造與市場銷售等;二是指母子公司生產和經營同行業不同加工程式和工藝階段的產品,如專業化分工程度較高的汽車行業與電子行業等的關聯產品。垂直型跨國公司把具有前後銜接關係的社會生產活動國際化,母子公司之間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顯著的投入產出關係。這類公司的特點是全球生產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程度高,各個生產經營環節緊密相扣,便於公司按照全球戰略發揮各子公司的優勢;而且由於專業化分工,每個子公司只負責生產一種或少數幾種零部件,有利於實現標準化、大規模生產,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3)混合型跨國公司。混合型跨國公司是指母公司和各分支機構生產和經營互不關聯產品的公司。混合型跨國公司是企業在世界範圍內實行多樣化經營的結果,它將沒有聯繫的各種產品及其相關行業組合起來,加強了生產與資本的集中,規模經濟效果明顯;同時,跨行業非相關產品的多樣化經營能有效地分散經營風險。但是由於經營多種業務,業務的複雜性會給企業管理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具有競爭優勢的跨國公司並不是向不同行業盲目擴展業務,而是傾向於圍繞加強核心業務或產品的競爭優勢開展國際多樣化經營活動。

  3、按決策行為分類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學家巴爾馬特從跨國公司的決策行為出發,將跨國公司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民族中心型公司(Ethnocentric Corporations)。民族中心型公司的決策哲學是以本民族為中心,其決策行為主要體現母國與母公司的利益。公司的管理決策高度集中於母公司,對海外子公司採取集權式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強調公司整體目標的一致性,優點是能充分發揮母公司的中心調整功能,更優化地使用資源,但缺點是不利於發揮子公司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且東道國往往不太歡迎此模式。跨國公司發展初期,一般採用這種傳統的管理體制。

  (3)全球中心型公司(Geocentric Corporations)。全球中心型公司既不以母公司也不以分公司為中心,其決策哲學是公司的全球利益最大化。相應地,公司採取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吸取了集權與分權兩種管理體制的優點,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權和管理權集中在母公司的管理機構,但海外子公司可以在母公司的總體經營戰略範圍內自行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調配和使用資源,有較大的經營自主權。這種管理體制的優點是在維護公司全球經營目標的前提下,各子公司在限定範圍內有一定的自主權,有利於調動子公司的經營主動性和積極性。

(4)(Regiocentric Corporation)where organizations are conceptualized and structured on a regional basis and managers are generally sele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best in the region”with international transfers generally being restricted to within regions.Under this structure subsidiaries may gave a relatively large degree of autonomy from the HQ( Heenan and Perlmutter 1979)

跨國公司的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993年,全球跨國公司已達37000家,其海外附屬公司總計達17萬家。自1982年以來,跨國公司成長非常迅速,至1992年底止,全球海外直接投資額累計達2兆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掌握在排名前100名的大的企業手中。1992年全球跨國公司海外銷售額總計達5.5萬億美元,比商品出口額高出1.5萬億美元。由此可見,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比國貿易更大的作用。事實上,跨國公司已成為當代國際經濟、科學技術和國際貿易中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力量。而這種力量隨著跨國公司投資總體的呈上升趨勢還會得到增強。

  跨國公司的發展對戰後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表現在,使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東道國生產並銷售,從而繞過了貿易壁壘,提高了其產品的競爭力;從原材料、能量的角度看,減少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也使得發達國家的產品較順利地進入和利用東道國的對外貿易渠道並易於獲得商業情報信息。

  1.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私人信貸,補充了發展中國家進口資金的短缺。

  2.跨國公司的資本流入,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戰後,發展中國家引進外國公司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使某些工業部門實現了技術跳躍,促進了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改變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3.跨國公司的資本流入,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模式和與其相適應的貿易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戰後,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投資,實施工業化模式和與其相適應的貿易模式,大體上可分為:初級產品出口工業化、進口替代工業化和工業製成品出口替代工業化三個階段。進口替代工業化是指一國採取關稅、進口數量限制和外匯管制等嚴格的限制進口措施,限制某些重要的工業品進口,扶植和保護本國有關工業部門發展的政策。實行這項政策的目的在於用國內生產的工業品代替進口產品,以減少本國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出口替代工業化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促進面向出口工業的發展,用工業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的出口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出口,促進出口產品的多樣化和發展,以增加外匯收入,並帶動工業體系的建立和經濟的持續增長。

  目前,跨國公司控制了許多重要的製成品和原料的貿易。跨國公司40%以上的銷售總額和49%的國外銷售集中在化學工業、機器製造、電子工業和運輸設備等四個部門。

  在世界科技開發和技術貿易領域,跨國公司,特別是來自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跨國公司掌握了世界上80%左右的專利權,基本上壟斷了國際技術貿易;在發達國家,大約有90%的生產技術和75%的技術貿易被這些國家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所控制。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跨國公司是當代新技術的主要源泉,技術貿易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西方跨國公司操縱技術轉讓,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

  1.由母公司向國外子公司進行技術轉讓。在這種轉移方式下,關鍵技術仍控制在母公司手裡,只是將部分技術轉移給國外的子公司。這樣,既可以保持母公司對技術的壟斷權,又可以通過向子公司出售技術和工藝獲得收益,增加利潤。

  2.公司通過技術許可貿易向外轉讓技術。國際貿易中技術許可貿易主要由三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技術專利使用權的轉移;二是技術訣竅的轉移;三是商標使用權的買賣,跨國公司通過技術許可貿易,有助於打入直接投資無法進入的市場和部門。

  3.公司向合資經營企業轉讓技術。跨國公司也向其國外合營企業提供技術轉讓,這樣既可獲得技術使用費收入,還可從合營企業的盈利中獲得分成,甚至可獲得東道國的一些優待。有時,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組成的合資企業本身就是以技術折價入股的。

如何在美国选择和使用银行服务常常令许多跨国公司感到头疼,这对一些美国公司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在美国,银行业务不仅仅由传统的大型国际银行提供。信用合作社通常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金融机构之一,因为大多数信用社在于特定州或某些州的特定区域内运营,因此对本地市场有深入的了解。信用社通常有优质的客户服务,也常为客户提供富有创意的金融服务方案。

许多区域性银行在客户服务方面也很出色,并且比大型全国性或跨国银行更愿意为客户提供有创意的服务方案。如果与信用合作社和银行配合使用, 付款处理以及付款软件供应商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与众多金融机构合作,能够根据您所在的行业和地理位置提供有益的见解。

由于小型银行缺乏对国际客户进行尽职调查 (“KYC” ,know your customer, 美国银行对客户的尽职调查要求) 的资源和手段,他们通常不太愿意为外国公司提供服务。 但我们也有与一些专门与国际公司合作的小型美国银行合作的先例。这些银行允许外国公司开立美国账户,并且无需派人前往美国。这类服务对于对外国公司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大型国际银行可能更愿意帮助外国公司开立美国银行账户。例如,汇丰银行在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因此可能对亚洲公司开展必要的KYC尽职调查,以帮助该公司开立美国银行账户。

我们最近与汇丰银行在美国的一位代表交谈并讨论跨国公司能否:(1)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地开立美国银行账户,或者(2)开立香港或新加坡银行账户,并在汇丰银行的美国分行收到款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均是否定的。如果要在汇丰银行开立美国银行账户,您需要成立一家美国子公司。

汇丰银行和其他大型国际银行可能接受在美国注册开展业务但未设立美国实体的公司业务。如何决定是否成立美国实体相对复杂,因为除了需要有在美国的具体商业计划,以确定在哪里建立公司以及如何与美国客户打交道等外,还需要全面分析税收影响。

有些外国公司只需要一个美国银行账户用于首付款,并不打算成立美国子公司。据我们所知,有些付款软件公司与多家银行合作,其中至少有一家英国银行可以未外国公司提供美国银行的路线号码,以便美国客户可以向该美国账户付款。付款3-5天后,该英国银行将款项转至国外账户。

该特定结构特点是利用信用卡付款业务。这些交易通常需要3%左右的信用卡手续费,这可能会大大降低公司的销售利润率。银行也会对每笔交易收取相应百分比的费用。美国的某些州允许企业向其客户收取3%的手续费,因此信用卡支付对于外国公司而言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有美国银行服务需求的外国企业可以有多种选择,外国企业应在考虑其在美国的商业计划时,同时仔细考虑银行服务方案。

Jonathan Bench

Jonathan is chair of Harris Bricken’s corporate practice group, where he helps public and private companies wi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usiness transactions. His clientele includes companies from Asia, Europe, Africa, and the Americas. Jonathan has worked and consulted in the U.S., Asia, and South America and is fluent in Mandarin and Cantonese Chinese.

He is an emerging blockchain legal expert and enjoys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legal strategies with promising web3 projec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United States

 

The world of law.

Stay up to date with news and insights on HB Law by subscribing to the blog

Δ

在美国做生意:州法律也很重要

如何在美国选择和使用银行服务常常令许多跨国公司感到头疼,这对一些美国公司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在美国,银行业务不仅仅由传统的大型国际银行提供。信用合作社通常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金融机构之一,因为大多数信用社在于特定州或某些州的特定区域内运营,因此对本地市场有深入的了解。信用社通常有优质的客户服务,也常为客户提供富有创意的金融服务方案。

许多区域性银行在客户服务方面也很出色,并且比大型全国性或跨国银行更愿意为客户提供有创意的服务方案。如果与信用合作社和银行配合使用, 付款处理以及付款软件供应商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与众多金融机构合作,能够根据您所在的行业和地理位置提供有益的见解。

由于小型银行缺乏对国际客户进行尽职调查 (“KYC” ,know your customer, 美国银行对客户的尽职调查要求) 的资源和手段,他们通常不太愿意为外国公司提供服务。 但我们也有与一些专门与国际公司合作的小型美国银行合作的先例。这些银行允许外国公司开立美国账户,并且无需派人前往美国。这类服务对于对外国公司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大型国际银行可能更愿意帮助外国公司开立美国银行账户。例如,汇丰银行在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因此可能对亚洲公司开展必要的KYC尽职调查,以帮助该公司开立美国银行账户。

我们最近与汇丰银行在美国的一位代表交谈并讨论跨国公司能否:(1)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地开立美国银行账户,或者(2)开立香港或新加坡银行账户,并在汇丰银行的美国分行收到款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均是否定的。如果要在汇丰银行开立美国银行账户,您需要成立一家美国子公司。

汇丰银行和其他大型国际银行可能接受在美国注册开展业务但未设立美国实体的公司业务。如何决定是否成立美国实体相对复杂,因为除了需要有在美国的具体商业计划,以确定在哪里建立公司以及如何与美国客户打交道等外,还需要全面分析税收影响。

有些外国公司只需要一个美国银行账户用于首付款,并不打算成立美国子公司。据我们所知,有些付款软件公司与多家银行合作,其中至少有一家英国银行可以未外国公司提供美国银行的路线号码,以便美国客户可以向该美国账户付款。付款3-5天后,该英国银行将款项转至国外账户。

该特定结构特点是利用信用卡付款业务。这些交易通常需要3%左右的信用卡手续费,这可能会大大降低公司的销售利润率。银行也会对每笔交易收取相应百分比的费用。美国的某些州允许企业向其客户收取3%的手续费,因此信用卡支付对于外国公司而言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有美国银行服务需求的外国企业可以有多种选择,外国企业应在考虑其在美国的商业计划时,同时仔细考虑银行服务方案。

Jonathan Bench

Jonathan is chair of Harris Bricken’s corporate practice group, where he helps public and private companies wi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usiness transactions. His clientele includes companies from Asia, Europe, Africa, and the Americas. Jonathan has worked and consulted in the U.S., Asia, and South America and is fluent in Mandarin and Cantonese Chinese. He is an emerging blockchain legal expert and enjoys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legal strategies with promising web3 project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United States

 

The world of law.

Stay up to date with news and insights on HB Law by subscribing to the blog

Δ